整个先秦时代,能让我心生敬佩的将领屈指可数,而今天文章的主人公便是其中一位。不仅仅因为他的英勇果敢,足智多谋,更因为那耿直率真的脾气,带着股浓浓的先秦古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就是一代春秋战神——晋国中军将先轸。
记得几年前刚正式接触先秦史时,便被先轸壮怀激荡的故事所吸引,后来与人讨论,却惊讶地发现知道先轸的人并不多,或许是年代太过久远,或许没有留下那么多血腥杀戮的记载,反而渐渐被大多数人遗忘在了历史沙河中,故今天借用此平台,慢慢地讲述老将军的故事。

晋楚城濮之战
在整个春秋史中,城濮之战可说是重要的战役之一,文公凭借此战奠定了晋国霸业,事件的起因是楚国侵宋,宋国赶紧派人向晋国求援,先轸此时坚决主张救援宋国,“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报答恩情,救援宋国,获取威望,奠定霸业,就在此时了!
刚开始郤縠为此次出征的中军将,先轸只是一个辅助栾枝的下军佐,后来郤縠去世,晋文公欣赏先轸的才德,将他继任为中军将,自此先轸的舞台正式拉开序幕。在当时宋国军情紧急的情况下,他主张让宋国舍弃晋国,而去贿赂齐国和秦国,让这两国去向楚国说好话,与此同时晋国去抓住曹国国君,将曹国和卫国的土地分给宋人,曹、卫乃楚之所爱,必定不会轻易答应齐秦两国的请求,楚国这么固执等于是断了齐国和秦国的财路,那两国一生气能不打仗么?(能无战乎)晋文公一听,很是开心,便照先轸所说,抓捕了曹国国君,并将曹、卫的土地分给了宋人。
楚国那时是楚成王在位,虽然这家伙偶尔有些颠三倒四的,但是该清醒的时候绝不含糊,见如此便让大将子玉离开宋国,说要知难而退,晋文公乃有德之人不可对战。然而子玉却是典型的作死型,偏要请战,惹得楚成王大怒,一气之下只给了他少量的兵力。子玉见如此只可智取,便派宛春到晋军中告知,请晋国恢复曹卫两国,而楚国也会解除对宋国的包围。咎犯也就是狐偃一听就炸了毛,立马跳脚:子玉实在太无礼了,自己只做一件事,而要我们答应的却是曹、卫两件事,不能答应。此时又是先轸提议,说应该答应他们,楚国人一言而安定三国,我们若不答应就是一言亡三国,说好了去救宋,又放弃它,将来如何面对各诸侯?楚国施惠于三国,而我们却与三国结怨,怨仇越结越多,还拿什么来作战呢?倒不如私下里许诺恢复曹、卫,让他们与楚国断绝,再扣下宛春来激怒楚国出战。晋文公听后再次感到很高兴,国有忠臣良将,真是不用自己操一点心,就这么办。
后来子玉果然被激怒,率军出战,晋文公为了报答当初楚成王之恩,让全军主动退让三舍,这就是成语“退避三舍”的出处。楚国士兵此时想要停战,然而子玉继续顽固地走向不归路,军心已变,结局可想而知。此战晋国大胜,奠定霸业,而楚国大败,子玉自杀。
城濮之战最终被载入史册,先轸的勇猛谋略也在此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做武将如果不动脑子,其实很容易给人莽夫的印象,就像曹阿瞒告诫夏侯渊的话,一个将领不仅要勇敢作战,还要辅以计谋,如果做不到,不过就是一匹夫而已。

秦晋崤之战
城濮之战成就了先轸,也成就了晋文公。在为晋国挣下一片霸业后,重耳去世,晋襄公即位。这时秦国要偷袭郑国,但被郑国获悉,于是决定灭了滑国就返回,此时先轸再次站了出来,主张不能放走秦军,栾枝表示反对,说不报答秦国当初恩惠反而去攻打其师,这是为死去的国君着想吗?先轸虽为武将,却有先见之明,认为文公去世秦国不仅不悲伤反而来攻打晋国的同姓国家,本身就失礼了,还讲什么恩惠呢?况且一旦放走敌人,将后患无穷,遗祸子孙(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于是立即起兵,身穿黑色丧服,在崤这里击败了秦军,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晋襄公后来就穿着黑色丧服来安葬晋文公,晋国也从此开始着黑色丧服。
晋军于国丧期大败秦国,虽然占得先机,却也为先轸的死亡埋下伏笔。
文公夫人秦女怀赢心系娘家,请求晋襄公将俘获的秦将放归秦国处置,晋襄公一时脑子没转过弯来,便答应了。先轸见到襄公,问起秦国囚犯,襄公只好说应夫人请求释放了他们回去。先轸一听,那个气呀,我们这些武人拼死拼活地,好不容易在战场上俘虏了他们,现在妇人说几句话就给放了?这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嘛,毁自己士气而长他人气焰,我看晋国离亡国不远了!说完,看都不看晋襄公一眼,往地上狠狠地啐了口唾沫,转身就走。史料原文是“不顾而唾”,这里我理解为往地上吐而不是朝着晋襄公的脸,因为有个“不顾”二字,不回头看就能吐到他脸上,这好像操作难度太高了。可即便如此,也是冲着晋襄公来的,属于臣子对国君的极大无礼,好在晋襄公并没有计较。
只是先轸是忠义耿直之人,自己始终内疚在心,后来在一次与狄人作战的过程中,先轸说匹夫在国君面前如此无礼却没有被罚,我怎么能不自己惩罚自己呢,说完便脱下头盔,义无反顾地冲入敌阵,一代名将就此死于沙场(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后来狄人送还他的首级,面色仍然栩栩如生。

直到今天,一旦有人提到先轸,老将军那鲜活的形象便浮现在我眼前,都说人生最怕“英雄迟暮,美人老去”,明朝的英国公张辅叱咤多年,暮年之际却窝囊地死在了土木堡,每次想到这都让我唏嘘不已。幸而先轸没有给我们留下这个遗憾,性情中人的他,选择了在最辉煌的巅峰时期结束生命,选择了以这样激烈的方式来殉礼。后世唐朝和宋朝选择武庙武将时,俱不约而同地回避了春秋战神先轸,都拒绝将他列入哪怕是最末等的行列,我猜或许是因为他“不顾而唾”的行为,违背了当时以忠君为基础的社会主流,然而,以老将军率真的性格,怕是并不在意也不需要这种形式,
“百年皇图霸业,如过眼云烟耳,大丈夫所行,无愧于心,如此足矣!”
本号文章,皆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