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九州是上古时期的一种行政划分,后来常用此代表中国,很多歌词诗句中都会用到,比如风风火火闯九州,但悲不见九州同,月儿弯弯照九州,九州生气恃风雷。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个九州的州就像老美的五十州的州,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省一级的行政区域。
其中有些州跟我们如今的地名是一样的。比如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现在代表的都是具体的地名,前两个是县级市,后三个是地级市。但在上古时期,他们代表的是一大片区域。
冀州、豫州,现在都没有了,但却被河北、河南当成了简称。而冀州在上古时期所辖的区域比河北省大的多了,包括如今山西和河南山东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豫州则包括现在的豫东、皖北、苏北等地区。
梁州,包括现在的川渝、陕南这一片区域。
雍州,相当于现在陕西、甘肃和青海的一部分地区。
可见,上古时期的九州所辖范围跟今天比,要小的太多。
02
均田令始于北魏。当时的孝文帝采用李安世的建议,推行均田,授田于民,让耕者有其田。后来北齐又沿袭这个制度,给成年人授田,不允许土地买卖。
此后北周、隋、唐一直沿用这一土地制度。隋的江山虽然出自北周,但它的均田制却出自北齐。
制度是好制度,均田制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让老百姓有田可种,有租可交,配合着租庸调,两者简直是一对好CP。
所谓的租庸调,是唐朝前期的税收制度。简单来说,租就是收租,农民要给国家交公粮。
庸,就是雇佣,比如有名的菲佣。这里是义务给国家打工出苦力,每年要出工二十天,遇到有闰月还要加两天。实在不想去干活也可以出钱出物相抵。
调,就是调整、调配的意思,除了给国家交公粮,棉麻绢等物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也要上交一些,如果地里实在没有这些东西,也可以用十四两银子抵交。
只是这个制度也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后来允许土地买卖,这样就为有钱人的土地兼并开了大门,造成了农民无地可种,失业农民越来越多。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那更是百姓流离失所。均田制也随之走到了头,名存实亡。与此同时,相应的税收制度这时也不好使了。
因为这个制度是以人头、户口为征收对象,经过安史之乱,很多人背井离乡,四处逃难,产生了大量的黑人黑户,造成了收不上税的情况。
从而就产生了唐朝后期的两税法。不管你原籍哪里,只论你现在住在哪里,拥有多少地,按照等级划分交税。每年分夏秋两季上税,夏季不能超过6月,秋季不能超过11月,其他这两个之外的税收全部免除。经商做小买卖的商人上的税为其货物总值的1/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