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存在的,然而是否真实存在一直是整个科学体系习惯性避而不谈的话题。时至今日,随着人们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不断认识,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已日趋重要并终将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甚至生存的重大问题!人们有理由相信:物质世界存在着另一种可能,在这个可能中一切真理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长期以来的物理学总是习惯性地认为世界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就目前已发现的事实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是由两大类基本粒子构成的,其中物质粒子构建了整个物质世界,作用粒子产生了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使物质世界处于相互联系而又各自独立的动态平衡之中,这似乎真实存在的世界便在形式各异的粒子相互联系中孕育重生。
自从人类十大思维难题缸中的大脑提出后,人们就开始怀疑世界存在的真实性,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都认同世界存在的虚拟性命题,连科学巨人霍金都不止一次在演讲中流露出对世界虚拟性的强烈认同,随着量子力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惊奇的发现有序的宏观世界下竟隐藏着的是无序的微观世界,它已完全颠覆了我们观察世界的传统视角。于是,人们开始怀着对世界的敬畏,重新开始审视我们的世界,寻求世界虚拟性的可能,他们认为我们正身处一个虚拟模拟系统中,我们体验到的现实只不过是该系统的一部分而已……
曾有两位哲学家表示,如果我们承认物质硬件最终会变得极为复杂,那么,我们很有可能已经是一种“先人模拟”,即未来人类对过去的虚拟重现的一部分了。同时,三位核物理学家以“所有科学程序都要做出简化假设”这一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检验这一假说的方法。他们认为,如果我们活在一个模拟之中,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实验来检测出这些简化假设。这两种观点,无论从逻辑角度出发,还是从实证角度出发,都只是留下了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模拟之中的可能性,无法指出真实生活和模拟生活的区别所在。不过,即使我们不生活在一个模拟世界中,核物理学家们提出的模拟实验的结果也依旧可以得到解释。因此,这一问题仍悬而未决。那是否有方法判断我们的世界真实与否?
我们都知道,在未来的某一时刻,人类可能会不复存在。然而,如果未来我们确有后裔,他们或许会有兴趣创造先人模拟,即供给有意识的人类居住的虚拟宇宙。如果创造这种模拟的技术足够普及,模拟人类便会大幅激增,以至模拟中的第一人称经验会比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的第一人称经验要丰富得多。如果你偶然发现,你自己有亲身意识经验,一个有趣的问题便产生了:你如何才能知道你到底是人类本身,还是一个先人模拟,尤其是在后者大大多于前者的情况下?哲学家尼克·博斯特伦提出了一个思考这一问题的框架。他认为,以下三种可能必居其一:第一,人类或者类人物种在取得模拟技术之前就灭绝了;第二,“后人类”文明对创造或使用这一技术兴趣寥寥;第三,我们“可能”就是一个模拟的一部分。我说“可能”是因为,在同等条件下,一个意识经验就是模拟经验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其他两个可能性(灭绝说和缺乏兴趣说)不成立,那世界上就会有数量极为庞大的模拟经验。
当然,在博斯特伦之前就有人思考我们感知到的现实可能是虚拟的,虽然人们提出的模拟器的性质各不相同。人类意识是模拟的,这一观点不仅是哲学和科学思考的问题,还是科幻领域的主打题材。在黑客帝国三部曲中,观众所知的世界就是一个电脑模拟,目的是在保持人脑繁忙工作的同时,利用人体里的化学反应来创造能源。人类在一个完全沉浸式的虚拟现实环境里,以计算机化身的形式体验着这个世界。
博斯特伦的观点略微不同:他认为,不仅仅是人类,整个宇宙都是模拟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的意识,以及与程序中无感知部分的互动,都是代码的一部分。然而,博斯特伦也承认,即使是对一个强大的计算机系统而言,要完全模拟现实的各个层面可能是不切实际的。正如我们的科学模拟包含一些不要求冗余细节的抽象层面,模拟系统也可能会借助某些规则和假设,使一些细节不用被模拟出来。而当我们做实验时,系统便会补充细节。博斯特伦在其2003年发表的论文,《你活在一个计算机模拟中吗?》里写道:“当[模拟系统]发现一个人正准备观察微观世界时,它可以根据需要,在一个[恰当的模拟领域]中填充足够的细节。”这样一来,系统就不用准确无疑地追踪所有粒子或星系的轨迹。当需要这些数据时,程序中的宇宙会提供足够的细节,来呈现毫无破绽的现实。甚至,人类也不需要每时每刻都被不差毫分地模拟出来;我们对“自我”的主观认识会随环境变化。
宇宙本源的真伪性作为人类科学与思维的双重顶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的真实面目必将改变人类的未来,而在此之前,我们或许只有等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