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男女相爱,按照电视剧和小说的套路,总会遭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不是家长反对,就是世俗苛责,亦或有第三者插足破坏......
总之就是会有各种波折来折磨这对男女,让他们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之后,在大结局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者亲妈就是要制造各种困难来折磨男女主人公,折磨读者,等折磨得差不多了,再给你一个happy ending,于是皆大欢喜。
汪曾祺就是这样一个很擅长给小说人物制造困难的作者,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他这篇折磨主人公也折磨读者的《大淖记事》。
《大淖记事》里面除了故事情节吸引人,还有很多其他的描写也值得一看。比如这段:
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
这一段把一年四季的颜色都用上了。带上这些颜色以后,原本只是很普通的沙洲,瞬间感觉变成了一个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各种植物在经历生长、死亡、重生。
有时候,给小说添上适当的颜色描写,会多出很多生命力,扩大读者的想象空间。
其实小说中还有很多前后照应的段落和描写,我摘录几段分析下:
老锡匠人很耿直,对其余的锡匠(不是他的晚辈就是他的徒弟)管教得很紧。他不许他们赌钱喝酒;嘱咐他们出外做活,要童叟无欺,手脚要干净;不许和妇道嬉皮笑脸。他教他们不要怕事,也绝不要惹事。除了上市应活,平常不让到处闲游乱窜。
这段描写,是老锡匠为人处事和教育后辈的准则。其实这些准则也为后面发生的故事埋下了伏笔。特别是这句:他教他们不要怕事,也绝不要惹事。为后面锡匠游行请愿做铺垫。
有了这句话,后面锡匠们做的事就有了合理的解释,锡匠的做事风格也显得贴合他们的形象。
跟这段对应的是:
锡匠们上街游行。这个游行队伍是很多人从未见过的。没有旗子,没有标语,就是二十来个锡匠挑着二十来副锡匠担子,在全城的大街上慢慢地走。这是个沉默的队伍,但是非常严肃。他们表现出不可侵犯的威严和不可动摇的决心。这个带有中世纪行帮色彩的游行队伍十分动人。
这段对应了前面的伏笔,小锡匠被号长打得半死,锡匠们为小锡匠讨回公道和说法,要求惩罚凶手,就显得有情有义。对上“不要怕事,也绝不要惹事”就很合理。
小锡匠被打,其他锡匠们不怕事,为他报仇,这样的情义才是人之常情。你想想,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朋友被欺负了,你会帮他讨回公道吗?
还有这段也是伏笔:
他长得挺拔厮称,肩宽腰细,唇红齿白,浓眉大眼,头戴遮阳草帽,青鞋净袜,全身衣服整齐合体。天热的时候,敞开衣扣,露出扇面也似的胸脯,五寸宽的雪白的板带煞得很紧。走起路来,高抬脚,轻着地,麻溜利索。锡匠里出了这样一个一表人才,真是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老锡匠心里明白:唱“小开口”的时候,那些挤过来的姑娘媳妇,其实都是来看这位十一郎的。老锡匠经常告诫十一子,不要和此地的姑娘媳妇拉拉扯扯,尤其不要和东头的姑娘媳妇有什么勾搭:“她们和我们不是一样的人!”
小锡匠长得好看,老锡匠告诫他不要跟姑娘媳妇调情,但是后面小锡匠还是跟巧云好上了。这也为后面巧云和小锡匠的感情线埋好雷。
另外,这段描写中还有一个比喻句:露出扇面也似的胸脯。把小锡匠的胸脯比作扇面,这样的比喻真是大胆又创新,别说是汪曾祺的那个年代,就是放到现在,这个比喻也还是很别致的。
而这一段就是对应了上面的伏笔:
大娘、大婶、姑娘、媳妇有旧壶翻新,总喜欢叫小锡匠来。从大淖过深巷上大街也要经过这里,巧云家门前的柳阴是一个等待雇主的好地方。巧云织席,十一子化锡,正好做伴。有时巧云停下活计,帮小锡匠拉风箱。有时巧云要回家看看她的残废爹,问他想不想吃烟喝水,小锡匠就压住炉里的火,帮她织一气席。巧云的手指划破了,十一子就帮她吮吸指头肚子上的血。
男有情,女有意,两人日久生情,但都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
往往小说中,作者不会轻易给男女角色安排顺利的相爱过程,总会生出一些事端来折磨人物,折磨读者,汪曾祺也一样。
这这篇小说中,汪曾祺安排巧云被号长玷污、小锡匠被号长打半死等等情节,这样一来,原本平静、淡然的生活就多出了很多波折,让读者看着也揪心。最后的结局是巧云接过父亲的担子,用肩膀挑起照顾半瘫的父亲和差点被打死的小锡匠的生活重担。
这样一来,整个故事既充满了波折,又回到人性的主题。这样的小说既有寓意又有对世俗事物的争议,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以上是读汪曾祺《大淖记事》的收获,希望你在2018年的最后几天也能有大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