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红楼梦里有名有姓的人物很多,最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黛玉和宝钗,如果拍成影视剧,两个人的戏分应该一样多,堪称“双女主。”如果两人是爱豆,我没有做过调查,不知道谁的粉丝更多一些,我自己更喜欢黛……
当我们看剧时,看到剧中人的快乐雀跃时会自然而然面露微笑,看到好人被狠狠地伤害会揪心,看到有人被武器打击时会紧张得似乎打在自己身上。为什么我们会感同身受?好像代入进去了角色一般?
科学家发现,人脑中有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在起作用。镜像神经元是近来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 脑中的神经元网络,一般相信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而镜像神经元组则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这种特性不单让我们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某种动作时,自身也能做出相同的动作。
简单说来,人看着别人就像是照镜子一样,迅速理解他人意图,体验他人感情,做出相似的反应。
这就可以理解霸道总裁爱上傻白甜大行其道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总裁是直接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身边的人都是精明人,虽然资源比普通人更多更优质,其实要做选择、判断、权衡、应对也并非容易。但是面对傻白甜就不一样了,不需要那么多的算计和心眼,可以放下那些复杂的局面,当你面对的是真实的时候,自己也可以变得真实,而真实是人最舒服的状态。
黛玉和宝钗两人在大观园里时都是十几岁的少女,都是出身于大户人家,都经历过失去亲人的悲痛,都才情出众,都美得不可方物,都喜欢贾宝玉,这是两人的共同之处。而将两人区别开来的是性情,黛玉真实,宝钗世故。
黛玉是不掩饰自己的,她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常常说了些不讨喜的话,不光是对宝玉没一句好听的,就是对一起的姐妹也是剌剌的,嘲笑起人来不留情面。做了些莫名其妙的事,像是葬花、和鹦鹉说话,哪一样不是非主流?更不要说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常常是泪水婆娑的,就连身边的丫头都见惯了,不会特别来宽慰她。
宝钗的世故细想是惊人的,贾户上上下下各种身份地位的人如此繁杂众多,竟然没有一个不喜欢她的。她才十几岁呀,并不是天真烂漫得令人欢喜,而是将儒家入世的那套用得出神入化了,令人心惊的一是听说宝玉的妈妈王夫人手下一个丫头跳井了,她赶来安慰王夫人,先是一言不发,等王夫人才说起此事才接话,分析丫头也许是失足,即使不是失足也是福薄,倒是王夫人的身体要紧。二是听到两个丫头谈些儿女私情的事,担心被发现,假意说黛玉躲在那里半天了,日后事情暴露两个丫头也只会怀疑是黛玉所说的。其心机可见一斑,对人的分别心亦是明显之至。
两人对宝玉同样是爱,方式不同。黛玉是爱其所是,宝钗是爱其所期。黛玉要的是宝玉的心,宝钗要的是宝玉满足她对富贵成功夫婿的期望。难怪宝玉时时念着黛玉,他们的相处是用真实的自己,而和宝钗在一起时,总有隔阂,这种隔阂就是做自己和做别人期待的自己之间的鸿沟。
我喜欢黛玉,就是喜欢她的真实,也许是因为自己也是一个真实的人,总有很契合的感觉,就像她的爱永远是在赌气,她的话永远是带着刺,她的心情永远是带着悲伤,她是在用本能生活。
我不喜欢宝钗,当然她是极好的,放在现代绝对是成功人士,读书便是学霸,公司便是管理者不,深諳丛林法则,人情世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利益最大化的实践者。但是我怕这种人,这种人好是好,与我却是格格不入。
我的镜相神经元让我能和黛玉的感受同频,懂得她为花伤悲为情流泪,懂得她一心爱一人的全心全意,懂得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干脆,懂得一个真性情的人在社会化的环境里的手足无措。
因为懂得便有了怜惜,有了怜惜便有了慈悲,这种情感对宝钗这个贾府无人不喜欢的少女却不会产生。
这样说也有片面之处,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个人物质,往往会放大人的一面,真实生活中的人往往更为复杂。黛玉和宝钗也可以是人的不同层面,有时候人的真实多一些更偏向于黛玉,有时候人的世故多一些更偏向于宝钗。说不上谁更好,也许是人的一体两面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