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作家文学梦
读谢依《苏东坡传》12 苏母去世 举家北上

读谢依《苏东坡传》12 苏母去世 举家北上

作者: 时与猫璞 | 来源:发表于2024-03-23 06:30 被阅读0次
网图

读谢依《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苏东坡传》心被白色灵幡刺痛

如果说整个苏家谁最期待苏家父子一举中第的好消息,莫过于此时还守望在眉山家中的程氏。程氏一生贤惠,正是这样一个坚强而温柔的女性,撑起了整个苏家的温暖。

从古至今,远方都有它神秘迷人的魔力,人人都想去远方,但真正能走向远方的却没有几个。苏洵是幸运的,他有一个贤妻能让他安心远游而不需要操心家中生计。程氏的才学与贤德能让他放心地把孩子交由她管束,而程氏的温柔孝顺又让苏洵不需要操心家中老人的一应事宜。

要知道,苏家家资并不丰厚,仅是小康而已。如果不是程氏持家有道,很难支撑得起整个家庭的周转。苏洵生活很简朴,却独独爱好收藏。对于丈夫的这个爱好,妻子程氏从来都是默默支持。作为一名艺术收藏家,家资虽然不丰,但苏洵为了心头所好也可以舍下所有。程氏觉得丈夫这样的脾性,就像个孩子一样可爱。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有一次母亲程氏笑着和苏轼说: “你父亲今天可是捡到宝贝了。为了换回一座楠木假山,居然把自己才上身的貂皮袄子给换了下来,穿着个大褂子,像捧宝贝一样把那像山一样的楠木给捧了回来。”

苏轼喊上弟弟子由就去书房偷看去了。只见父亲随意地套了件棉褂子,正聚精会神地研究他刚搬回来的那座楠木假山呢!对于这些,妻子程氏从来不作阻拦,反而是乐见其成。

苏洵的性情与程氏很像,平时不多言语,但是对待孩子却是自由而宽松。比如说苏家一直收藏着一张唐代古琴,名叫雷琴。苏轼有一天突然对这张琴有了兴趣,直愣愣地跑到母亲面前,说要把这张古琴拆开来细细钻研。

母亲程氏一听,不仅没有阻拦,反而笑了出来:  “行,研究研究,需要什么工具吗?”

苏轼听完,还真列了张单子,里面全是研究古琴需要的工具。母亲拿着单子就交代了下去,还守在一边帮着苏轼料理。父亲苏洵看见丫环们拿着工具进进出出,跟着进了房间才知道这件事,他也兴致勃勃地询问:  “古琴发音的奥秘研究出来了吗?”还陪着苏轼一起,东看看西敲敲,苏辙也跟了过来,一家四口就守着这张琴忙得不亦乐乎。在这样的家庭长大,苏轼与苏辙何其幸哉!

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赶考之后,虽然只有妻子程氏带着两个儿媳在家,但却全无后顾之忧。因为他相信自己妻子的品性与能力,儿媳们守在开明而宽和的婆婆程氏身边,自然也能感受到婆婆的细心与能力。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母亲程氏对儿媳的教养,苏轼在后来的家庭生活中才能得到妻子那般体贴的照顾,才能拥有那般幸福的婚姻。

如果说婚姻是一所学校,那么父亲苏洵与母亲程氏的存在让苏轼与苏辙的妻子完成了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启蒙教育。

苏家挑选儿媳妇重德不重貌,宽和的公婆与有情义的丈夫让嫁进来的媳妇过得很安心、很幸福,正如王弗嫁到苏家之后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莫要委屈了自己,有什么都说出来,爹娘会帮你们。”

不同于其他家庭的严肃,苏家家风自在谦和,每天都是笑语盈盈,这也让苏轼与苏辙的妻子在嫁进苏家之后庆幸自己嫁对了人。

因为母亲的影响,苏轼与妻子王弗在后来的婚姻生活里和谐美满,两人琴瑟和谐互为支持。新婚的那段时间里,苏轼很喜欢去看别人下棋,妻子便吩咐丫环打点好茶水看着时辰送过去。有时还给带一些细点,待苏轼看得乏了,就可以喝一点茶,品一品细点。

“你真是娶了个好媳妇啊。”下棋的人们都这么说。

苏轼总是大声应和:“侥幸侥幸,婚姻大事全由天定。内子的确是贤良有加。”每到这样的时刻,苏轼就会示意丫环把带来的细点、茶水都拿出来,分给大家。

下棋的人细细一品:  “这糕点真是不错,我竟然从来没有吃过,只是不知道在哪个铺子买的?”

苏轼问丫鬟:  “这又是夫人亲手做的吧?”

丫环闷闷地应了一声。苏轼爽朗一笑:  “各位口福不浅,这可是内子亲手做的,这次尝过了,下次可就不一定有机会再试了。”

受了委屈的丫环拿着空了的布包,急急地跑回了家,王弗问清了原委,笑得花枝乱颤:  “我当是什么大事,相公爱吃我就多做些。那些人愿意吃就一块吃,何况逗乐了相公不说,我还得了他们的夸赞,留了个贤良的美名啊。”

自此之后,王弗每日都会专门多做些细点,人人都知道这新婚小两口感情好,新媳妇贤惠能干又宽和大度,个个羡慕不已。

因为妻子的支持,苏轼虽然棋艺不高,却可以做到安心看别人下棋。其他时间苏轼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爱的书法与绘画当中,他对待妻子温情而尊重,两人性情相投,两人的婚姻正如父亲苏洵和母亲程氏一般美满。

造就了整个温馨苏家的正是从不多言的程氏,有一句话叫:母亲的素养决定着民族的未来。

程氏的贤惠与开明,支撑了丈夫苏洵的学业与梦想,照顾了苏家长辈,也暖化了儿孙辈的幸福底色。拥有程氏这样的妻子是苏洵的幸运,拥有程氏这样的母亲是苏轼与苏辙的幸福,能守在程氏这样的婆婆身边潜移默化,习得婚姻与生活的真谛是儿媳们的福分。而今,苏洵得到京内高官赏识,苏轼苏辙两兄弟齐齐中举,守望了一生的程氏听到这样的消息该有多么幸福!

可父子三人还未来得及回家告诉程氏这些个消息,噩耗先传来了。

这一日天气阴晴不定,苏家三父子正在打点行装,预备着几日后回蜀。在皇都所获甚多,他们专门买给家里亲人的礼物更是有一大堆。这时,自蜀地来了位一身素白的报信人带来噩耗:

“程氏去世了!”

苏家三父子骤然听闻几不能站立,已然不知如何反应。苏洵目光呆滞,眼泪倾然而下却不自知。苏轼与苏辙脑子里像被雷击一般,空荡荡火辣辣。三人只知道要回家,能多快就多快,要回到蜀地,回到他们的至亲身边!

三人火急火燎满怀悲切地往家赶。奈何蜀地与京师相距太远,三人高中的消息还未传到这个院子,程氏就已经身故了。

依然是曾经那个院子,依然是曾经那个家,出门前温馨而秀美的院子,此时已经是篱笆散落,屋顶漏雨。家人悲切万分,形容憔悴,风尘仆仆的苏家三父子及至亲眼见到了灵堂抱头痛哭!

苏家在离家不远的一处名叫“老翁泉”的山坡下埋葬了程氏。后来苏洵也葬于此地,正如苏洵纪念亡妻的祭文所说:  “伤心故物,感涕殷勤。嗟予老矣,四海一身。自子之逝,内失良朋。孤居终日,有过谁箴?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感叹折节,以至今日。……有蟠其丘,惟子之坟。凿为二室,期与子同。骨肉归土,魂无不之。我归旧庐,无不改移。魂兮未泯,不日来归。”

生不能同时,死亦当同穴。不日来归,不日来归,苏洵的心已经留在了这一处,走遍千山万水,只有这一处小小的坟丘里才有他的妻子,才有他一生的至爱良朋。可惜,逝者已矣,生者自强。再如何心痛,也只能往前看。

居丧守礼之下是一年三个月的守丧期,苏洵沉浸于丧妻之痛,每日仅在书房小院里写字感叹。苏轼与苏辙不好相劝,但是丫环说老爷每天的饮食依旧,听到这话两人才放下心来。这样的伤痛也只能由父亲自己慢慢走出来了。

这一年多的守丧期间,苏洵也下了一个决定。这期间他接到了京师来的圣旨,要他赴京考试。但此时的苏洵已经对科举有了阴影,推而广之,他对所有的考试都有了一种惧怕。一生屡试不中,但却受众多有识之士赏识。苏洵的一生也称得上是坎坷了,但没想到哪怕这么多人赏识他,他还要经过专门为他设立的考试才能做官。自妻子过世后,他彻底淡了做官的心思,再说两个儿子都已经考中了进士,他跟着去儿子任职的地方就可以了。老妻已然不在,为表素心苏洵使人请了六尊菩萨像。

菩萨请回来后,苏洵专门把它们供奉在极乐寺的如来佛殿里,并在亡妻灵前告别。三年的守丧期过后,苏洵抱着程氏的灵位,挽着家人的臂膀,举家北上,离开这个盛满了回忆的院子,离开这个有无数记忆的所在,并于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二月抵达了京师。自此,蜀地的风物成了苏轼一生的梦里馨香。

读到这里,我个人对三苏的印象有所改变。我从女性的角度是非常欣赏苏洵的,他真正意义上实践了一生一世一双人。苏轼虽然有那个千古悼妻名句,可他后来续弦不说还有妾室。对于感情,我觉得对于女人来说,不要看他说了什么写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苏轼肯定是爱妻子的,但是他更爱自己,所以他的感情是常规感情,他也没有超脱世俗的诱惑,是个爱情里的俗人。

本书对于苏辙没有多写,我查了下,苏辙真的继承了父亲的痴情,他17岁娶了妻子史氏,直到74岁去世,还在跟史氏长相厮守。他做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很通透的男人。苏辙堪称最佳伴侣了,官场顺遂,性格温润,情感专一,在任何时代都是好男人了。

世上从来不缺有才华有钱的男人,缺的是专一的男人,尤其是看尽世间繁华还能坚守本心的男人。

另外,很同意那句话:母亲的素养决定着民族的未来。我们中华民族,很多英雄伟人的母亲都是很伟大的。

--时与猫璞读书小字--

相关文章

  • “三苏”出蜀

    今日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三苏”文名大著后,举家东迁进京接受皇帝封职,苏家从此便开启出仕的新征程。 他们先...

  • 每日一语52——江川形胜 存乎于心

    1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写到苏东坡母亲去世,丁忧结束后,三苏带着全家老小一起进京。他们出川走的是水路,要经...

  • 印象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一:印象苏轼 2015-03-04 16:05阅读: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一书中这样评价苏东...

  • 这份凄凉人生中的快乐

    这份凄苦人生中的快乐 ——读《苏东坡传》有感 看林语堂先生与苏...

  • 苏东坡诗词四首

    #一起读诗词# 今天读《苏东坡传》,很是喜欢。林语堂先生说写《苏东坡传》是一种享受,并毫不吝啬地称赞“像苏...

  • 追星东坡      达观生活

    ——读《苏东坡传》 我是一名铁杆的“苏粉”。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让一个更完整的东坡走近我们。 东坡的人生就是...

  • 读《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读《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纯属偶然。 读《宋词是一杯清酒3·苏东坡词传》时,觉得内容较为单薄,就搜了一下解读(研究)苏...

  • 都挺好之苏大强

    苏大强,都挺好中的苏父,最最核心的人物。剧中的苏父,经历了三个阶段,苏母去世前,苏母去世后至老聂生病前,...

  • 旷古奇才乐天派

    -- --读《苏东坡传》有感 ...

  • 读《苏东坡传》有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传》,林语堂先生之力作也。今日读之,惊于东坡之为人,羡于东坡之文词。读其传,欲见其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谢依《苏东坡传》12 苏母去世 举家北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dq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