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多的山峰被佛家、道家占去做清静之地,却有这样两座山,即便佛道在山上留有庙、观,却一直是佛道不敢自居的圣地。
这就是位于山东境内、先秦文化最为发达的邹鲁及其周边地区的峄山、泰山。
山文化:演进中追求更高的山峰
从远古人类对洪水的恐惧以及山水文化的起源来看,远古人类从山顶洞的洞穴作为依赖,逐步生发出了对山的崇拜。
首先是适宜原始人类居住,又能便利取水的山脉,当人类生活逐步稳定、农耕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人类对山的崇拜便形成了早期的山文化。
人类对山历来是崇拜有加,首先因其高大雄伟,人在其面前是那么卑微渺小,"高山仰止"之情油然而生。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依赖着山生存的。迄今发现的石器时代的人类居住范围都是依山而居,而不是逐水而居。这一方面与山林的易于采集、狩猎和安全防卫有关,另外也与7000年前的大洪水有关,人类对于这场大洪水的记载在东西方是相同的,当时的平原一片汪洋,山上是惟一的避难所。
"夫山者,万民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耸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
对山的崇拜无论中外都一样,高山或者被神化,或者成为神的住所。"找靠山"十分准确地表达了人们对山的依赖、敬畏和尊崇。
当西周对“天道”信仰逐步形成,人类对天的崇拜以及对山的依赖使先民对攀登更高的山成为一种文化追求。
在中国,由于邹鲁这块土地形成了早期的人类文明,这块土地上的最高的山峰,理所当然的就成为文化高地的象征。因为这座山有着上至君王、下至草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这就是峄山。
然后就是更高的泰山。
皇帝封禅就是祭天地,为什么秦始皇封禅首选峄山?
封禅的象征意义
秦始皇即帝位的第三年,就率文武大臣开始了千里东封泰山。秦始皇一行先到峄山(今山东邹城市境内),在山上立石铭记秦之功业。向邹鲁士人明确展示秦朝的千古功勋,表示自己在功业上已具备封禅资格,不至于重蹈齐桓季孙之覆辙。
秦始皇的峄山之行是其封禅泰山的序曲其一,秦始皇的封禅活动将原始简朴的泰山封禅说改造成政教合一的受命就职典礼。其泰山刻石就是秦始皇的就职演说词,我们从其内容上便可略知一二。秦始皇基本上是按照邹鲁士人宣扬的受命说,认真地举行封禅大典的。只是在具体仪式上,也是因为邹鲁士人没有提
供现成的礼仪而临时改用秦国旧礼的。其指导思想始终是邹鲁士人宣扬的受命说,至多加大了歌功颂德的成分。这就将处于朦胧状态下的封禅理论推上了历史的舞台,秦始皇因此成为封禅大典的第一个实践者,封禅泰山也成为兴废继绝的一代巨典。它扩大了封禅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封禅大典的神圣性。
司马谈因未能参加汉武帝封禅活动而郁郁成疾,临终前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泣不成声:"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
!"司马相如说封禅泰山"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壮举,王者之丕业"。
峄山是邹鲁故地的制高点,峄山的文化高度其实就是邹鲁文化的高度,历代帝王封禅峄山、文人志士歌咏峄山,其实就是对盛产孔子孟子之地的颂歌。
至此,笔者妄下断语:
泰山:帝王之山,中华文化代表;
峄山:孤桐之山,中华文人代表。
文人寻梦帝王师,岱南登歌美凫绎!(冯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