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圣诞节是耶稣的诞辰,除了少数极其虔诚的基督教徒之外,台湾、香港等地一直用“耶诞节”来描述这个节日。耶稣公元元年出生于西亚伯利恒,比出生于东方圣城曲阜的孔子晚551年,也比佛陀晚五百多年。
耶诞西亚,圣诞山东。孔孟之乡——山东一带是中华文明荟萃之地。下面,我们梳理了一下诞生于山东省的中华“二十大圣人”,让我们记住并纪念身边的这些圣贤的诞辰,扣问中华文明的源头,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
人文初祖——伏羲人文初祖——伏羲
历史上,农历五月十三被称作是华夏始祖伏羲的诞辰。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氏用她的足迹丈量了这个大脚印,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
伏羲出生地在今山东省济宁市的泗水县古雷泽,今华村水库一带,其地为古代华族祖居地,伏羲之母华胥氏因诞伏羲,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今全国各地都有伏羲庙,其中最早的伏羲庙,当属与伏羲生地泗水相距不远的济宁市微山县两城乡的伏羲庙,还有济宁邹城郭里镇的伏羲庙遗址。无论从民间传说、文献记载、实物存证等各方面来看,作为东方青帝的伏羲,其故里都应该是在东方圣地——山东济宁一带,而不是近年来在靠节庆活动炒作的沸沸扬扬的其他地方。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或人文初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伏羲的成就非常多,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
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
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
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
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
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
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人文始祖——黄帝人文始祖——黄帝
黄帝的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即上巳节,是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至于具体出生地点,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比较公认的说法是,黄帝生寿丘、都有熊、葬桥山。
寿丘,在今山东曲阜,其地尚存景灵宫遗址,是宋代公祭黄帝的庞大建筑群,今存巨碑等遗址。其旁即为少昊陵。
有熊,在今河南新郑,应是黄帝定都的地方,而非生地。
桥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黄帝的创造发明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文字:命令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鼎:在荆山(位于陕西中部)铸鼎,分华夏为九州。
水井:井的发明,古人也归功于黄帝。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华夏至圣——虞舜华夏至圣——虞舜
虞舜诞辰(农历九月二十七)。舜,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孟子》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舜帝生于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自古以来,泗水县一直有历山,有雷泽,有民间传说,有历史记载,有关于舜的大量遗迹。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王献唐考证:舜帝故里在泗水。
孝感动天故事
《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是舜的故事。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历代君王治国的楷模,孔子、孟子推崇备至的圣人。据说,当今舜的后裔有一百多个姓,如姚、虞、陈、胡、袁、田、王、孙、车、陆等等,总人口两亿多人。
酒圣——少康酒圣——少康
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杜康造酒,开辟了源远流长的华夏酒文化的源头。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故而后人称杜康为“酒圣”。
据西汉刘向所辑战国史书《世本》卷一记载:“辛女仪狄始作酒醪,以变五味,杜康造秫酒。”东汉许慎着《说文解字》里记载:“杜康作秫酒,以善酿得名,盖抑始于此矣。”
据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是夏朝第五位国王,生卒年不详,相子,攻杀寒浞,复兴夏朝。在位21年,病死,葬于阳夏。据《史记·夏本纪》文献记载,夏朝第四位国王帝相在位时,发生了一次政变,帝相在政变中被杀,那时帝相的妻子后缗氏已身怀有孕,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省济宁市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济宁古城任国、仍国,为有仍氏古国。所以说少康的出生地是在山东省济宁市。
少年时候的杜康以放牧为生,放牧时从家里带来的饭食挂在树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时间后,少康发现挂在树上的剩饭变了味,产生的汁水竟然甘美异常,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反复琢磨,有意识地进行效仿,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从而奠定了杜康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的地位,他所造之酒也被命名为“杜康酒”(《说文解字》注:“杜,甘棠也”)。
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出现以“中兴”二字命名的时代。少康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敌对的寒浞派人杀死。少康是遗腹子,凭借个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广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经过周密的策划,少康通过用间、行刺等手段,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浞父子,中兴夏朝。
武圣——姜太公武圣——姜太公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姜子牙的祖籍原在东夷地区(今山东半岛一带)。出生地主要有东海说和河内说。《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他是“东海上人”。但这些说法都很笼统含糊。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得较为明确:“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经注·齐乘》也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今考姜子牙故里为山东省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秦楼街道办事处冯家沟村。
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
太公兵法
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武帝初年的墓葬发掘出的《六韬》残简,来校勘存世的各种《六韬》版本和本注,说明了《六韬》一书,在汉武帝以前就流行开了,否定了《六韬》是古人伪托吕尚所着的怀疑,进一步证实了姜子牙在军事理论上的著述是真实的。他在军事理论方面,在政治、经济斗争的策略思想方面,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富的遗产,人们称他是兵家权谋思想的始祖。
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说,没有太公理论及其所建立的齐国兵家,则不会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影响巨大的中国兵学理论学说。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
和圣——柳下惠和圣——柳下惠
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春秋时期鲁国柳下邑(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故县,一说为山东省泰安市新泰柳里村)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惠”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为“柳下惠”。有时也称“柳下季”。他担任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
“坐怀不乱”故事
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当代,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
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至圣先师——孔子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即今天的山东济宁曲阜,曲阜既是孔子故里,也是黄帝故里。
西元纪元的9月28日作为孔子诞辰日,历来存在争议。孔子诞辰确实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崔东壁在《洙泗考信录》中曾做过考证,据《春秋谷梁传》定为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为今之8月21日;《孔庭纂要》说是8月27日。此外还有西元的10月9日、10月3日,等等。中国古代祭孔,都以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作为孔子诞辰。民国期间,政府曾定夏历8月27日作为教师节,后又把它换算为西元9月28日。这已为传统习惯,人们从心理上已经认可它。
孔子的五大贡献
被尊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在中华文明的进步史上,至少有五大贡献。
一是文献学上的贡献。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
二是史学上的贡献。孔子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春秋》的作者。
三是哲学上的贡献。《易》是大道之源,也是中国哲学之源。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阶段,周文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是第二阶段,孔子作《易传》是第三阶段。孔子是使《易》转向哲学,从而引发了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四是政治上的贡献。孔子从“仁者爱人”出发,他的政治理想,一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一是实现“天下有道”的“小康”社会。这是孔子为中国人设定的两个理想社会的目标。
五是教育上的贡献。孔子创办民营学校,高举“有教无类”的旗帜,冲破了教育上的不公,是教育面向平民的第一人。孔子先后培养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是中国模范教师第一人。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尊为“万世师表”。孔子在教学活动中,选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传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将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育。孔子在其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
亚圣——孟子亚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的诞生日,《孟子世家谱》的记载是:“孟子讳轲,周威烈王四年鲁共公五年四月二日巳酉(即今之二月二日),孟子生。”清雍正本《三迁志
年表》和光绪本《重簒三迁志》也都据此说,定孟子诞生日为四月二日。这“今之二月二日”即为如今通用的阴历(农历,夏历)二月二日,而“四月二日”是周历四月二日。
其实,原先孟子故乡的人们祭祀孟子时都在农历(阴历、夏历)二月,只是近年来祭孟子时疏忽了周历和夏历的差异,只看到《孟子世家谱》上记载的孟子诞生日的正文“四月二日”,而没有注意括号中的“二月二日”,致使祭祀孟子的日期整整延后了二个月。如今,为了对孟子的尊崇起见,我们认为应当恢复在孟子诞生日——每年阴历二月二日祭祀孟子,而中华母亲文化节也须相应改在每年阴历二月二日举办。
孟子的主要思想
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亲。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易子而教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他认为,“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孟子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孟子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的思想体系。
复圣——颜回复圣——颜回
颜回于公元前521年4月25日辰时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曲阜,即今山东省济宁市的曲阜。颜回字子渊,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庙四配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颜回通过自己讲学授徒,传授儒学六经;通过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宗派——颜氏之儒。
《韩非子·显学》指出:自孔子死后,儒分八派,“颜氏之儒”是其中的一派。后世儒学专家大多认为韩非子所说的颜氏之儒,是指颜回弟子在继承颜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学支派。
元文宗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时罢封爵,止称“复圣”。明陈镐纂清孔胤植重纂《阙里志·弟子职》:“元文宗至顺元年,加赠“兖国复圣公”。《明史·礼志四》:“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宗圣——曾子宗圣——曾子
曾子(前505年10月12日—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南武城(今属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一生积极实践和推行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曾子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编《论语》、著《大学》
、写《孝经》、著《曾子十篇》,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曾子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学问授给弟子,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曾子的主要思想
修齐治平
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为贵 这正是儒家思想的特点。《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
不苟权贵
曾子声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在“志”与“道”面前,形、利、心皆可忘记,政权官位又算得了什么呢?
述圣——子思述圣——子思
子思(约公元前483-前402年)姓孔名伋,他是孔子的孙子,一般认为他是曾子的弟子,也有人说子思出于子游氏之儒。《中庸》是子思思想的代表作。
子思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子思提出的“诚”和与此紧密相连的五行说,是思孟学派思想的重要内容。“诚”是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也是道德准则。子思说,“诚者天之道”,即“诚”就是“天道”,而“天道”即是“天命”。他还认为,天命就是“性”,遵循“性”就是“道”。也就是说,“诚”既是“天命”,也是“性”,也是“道”。
兵圣——孙武兵圣——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前470年),字长卿,即孙子,齐国乐安(今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是兵法家孙膑的先祖。他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60万楚国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几近覆亡楚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后因伍子胥故辞官,不知其终。
孙子兵法
孙武著《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其本人也被后世誉为“兵圣”。因其著作对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影响之深远、成书年代之久远兵圣孙武誉为“第一军事家”当之无愧。
亚圣——吴起亚圣——吴起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早期投笔从戎,为将生涯中几无败绩,能与士兵同甘共苦,更是被记进《资治通鉴》。不仅在军事上造诣很深而且也长于法家,为楚国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继李悝后另一位改革家。
弃儒学兵
吴起出生在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为求发展,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花了不少钱,弄得倾家荡产,也没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吴起为此气愤不过,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吴起先去孔门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
母亲去世后,吴起没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条回家奔丧守孝。曾申认为他不孝,不配作儒家的门徒,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此后,吴起弃儒学兵。
吴子兵法
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率兵南征北战,为魏国夺取土地千里。期间共与诸侯军队大战76次,大胜64次,其余不分胜负。
《汉书·艺文志》兵家权谋论著中记载吴起著有《吴起》48篇。现存《吴子兵法》仅有六篇,包括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这些篇目。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北宋时期将《吴子兵法》列入《武经七书》中,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计圣——孙膑计圣——孙膑
孙膑(公元前?-前316年),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田忌赛马
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作为赌注。孙膑发现比赛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建议田忌加大赌注,并且向他保证必能取胜。孙膑在“田忌赛马”故事中所采用的方法,被视为“策对论”的最早运用。
围魏救赵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孙膑兵法
计圣孙膑在战国以计谋出众而闻名。其著作《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汉书·艺文志》兵家权谋论著中记载孙膑著有《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孙膑兵法》自《隋书·经籍志》便不见于历代正史文献著录,失传近1700年,1972年2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简本的《孙膑兵法》,才使失传已久的古书得以重见天日。
匠圣——鲁班匠圣——鲁班
匠圣(巧圣、科圣)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等。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鲁国(今山东济宁一带)人。“般”与“班”同音,古时通用,所以后世称他为鲁班。鲁班生于公元前507年(鲁定公三年、周敬王十三年)农历六月十六,卒于公元前444年(周贞定王二十五年)以后。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创造发明家,土木工匠之祖师、建筑师之鼻祖,被誉为“中国科技发明之父”。鲁班的一生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不光在建筑业,在航天业、军事科学、机械方面、民间手工艺品等,都有很杰出的成绩。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中国的所有工匠都以鲁班为祖师。
在全世界范围,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抑或东半球、西半球,只要有华裔工匠生活的地方,“鲁班”就是他们心中的神灵,受到尊崇,受到祭拜。鲁班庙、鲁班祠堂遍布海内外。每年6月,鲁班诞辰日前后,人们不约而同地演绎着那种“华堂建造六亲力,吉院落成百匠功”的良好祝愿。
医圣——扁鹊医圣——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缓,字越人,尊称扁鹊,号卢医。扁鹊是战国时期齐国卢人(今山东省长清县人)。著名医学家,居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者,勃海郡人也”。又引扁鹊自言“齐勃海秦越人,家在于郑”。此《史记》明言扁鹊为齐国人之证据。西汉扬雄《法言·重黎》:“扁鹊卢人也。”东汉高诱《战国策·秦策》注:“扁鹊,卢人也,字越人。”三国韦昭《汉书·高帝纪》注:“扁鹊,太山卢人也,名越人。”此汉魏时人明言扁鹊为卢人之证据。卢,在今山东长清县境内。
扁鹊在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结拜了名医长桑君,得其真传,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开始行医生涯。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他天资聪颖,善于汲取前代、民间经验,逐步掌握了多种治疗方法,后来医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随之巡诊列国。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通过望色、听声,即能知病之所在。并带领弟子到各地行医,因其医术高明,被当时广大老百姓尊称神医,并且借用上古神话中黄帝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后为秦武王治病,遭太医李醯嫉妒,派人把他杀死。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扁鹊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难怪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算圣——刘洪算圣——刘洪
刘洪(约公元129~210),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县(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东汉鲁王刘兴后裔,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珠算发明者和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发现者,被后世尊为“算圣”。
刘洪自幼聪慧好学,博览六艺群书,学识渊博,尤精于天文、历法;在年轻时即踏入仕途应太史令征召赴京城洛阳,被授予郎中,后迁常山国长史。
刘洪撰成的《乾象历》一书,是人类传世的第一部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的历法。把日月食回归年的长度定为365.2462日,并首次给出白道和黄道约成古度6°1′的交角。测出的近点月的长度为27.55476日,和现在的测值27.55455日相差甚微。
后对《九章算术》进行注释,撰成《九章算术注》,公元190年成功地发明了“正负数珠算”,因此被后人尊为“珠算”的早期奠基人、珠算之父。
智圣——诸葛亮智圣——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耕种。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书圣——王羲之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将领——郗鉴的女婿,郗鉴是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人。王羲之的字吸取了魏晋诸家书法的精华,创立了独特的风格。他写的楷书,进一步摆脱了隶法的形迹,达到了独立完美的境地,其行书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人们称赞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公认他为“书圣”。
东床快婿的故事
王羲之的岳父郗鉴是济宁市金乡县人,东晋著名将领和书法家,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功封高平侯。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
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后人评其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书法影响至今,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农圣——贾思勰农圣——贾思勰
贾思勰,北魏时期齐郡益都县(县治在今山东寿光南)人。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它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和北魏以前农业生产技术,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贾思勰作为高阳郡的太守,历史上没有写下他的为官政绩。贾思勰所撰著的《齐民要术》,以其精湛的内容和承前启后的伟力,把他推到农学家的位置,在中国农学史以至世界农学史上都居有重要地位。
(作者郭焰,孔孟之乡地域文化研究和传播者,本文部分资料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