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为我”是因为什么

作者: 文十言 | 来源:发表于2014-12-02 22:44 被阅读98次

    注册简书,写了第一篇文章题目为《我是谁》,可是了了三百字就再也写不下去了。许多人都会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迷茫,我觉得我正在经历这个阶段。问自己“我是谁?”会显得太傻,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就是语言用错了地方。而且像之前那篇文章,写出自己的年龄、性别、状态、爱好等等好像又不足以解决我心中的疑惑,外在的东西并不总能表达内在,名字还不如网名更能表达自己。于是对于这个不得不问的问题,我换了一种更贴切的问法:我之为我是因为什么?

    这是个看起来很哲学的问题。嗯,它就是一个哲学问题,我觉得它的难度与“人之为人是因为什么?”相差也不远,而且有时候这两个问题还容易混在一起。不过我想相互参照考虑也可以是一种思路,比如在马克思眼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孤立的将一个人作为对象思考是无意义的,充其量是一堆脂肪、蛋白质的组合,只有将人与外界的关系结合考虑才有意义。

    然后“我之为我”也应该如此,单独的清点自己的一些属性是缺乏意义的,这个问题的正确打开方式不应该是站在原地问自己,而是通过与自己相联系的一切其他对象寻找答案,即是说我不是我,我通过镜子看到的镜像才是我,我应当从与我相连的一切客体的折射中发现自己的存在。如此,单纯的年龄、身高、体重、姓名不能代表自己,它们太过个体,它们永远是自己的,即使不与外界发生联系。

    那专业、工作、感情、状态也能不能代表自己?好像也不行,这些标签不属于一个人。学相同专业的有无数人,干相同工作的有无数人,单身狗一群人,恩爱狗一群人。这些不仅是你,还是别人,所以这些不能是我之为我的原因。甚至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也不行。

    好吧,我说的有些绝对。以上确实属于分门别类的标签,把所有的标签交集在一起总会刻画出一个自己,但这好像还不够。一个人学金融、单身、爱旅行、爱极客、过极简生活等等等等,这是从外界映射回来的自己,好像更偏向于一个“我之为我”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而且即使是把这些标签做交集,仍然会发现还有其他人和自己一样,你无法确定这个人是自己还是别人。

    以此,这个问题陷入了一个“找不同”的游戏,但这个思路好像并没有错。于是,我开始想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很痛苦,好像我并不能做什么别人不能做的事,直到我看着自己这二十来天写下的一篇篇文章。坚持每天写文章让我绞尽脑汁、痛苦至极,从选题到码字,每个过程都凝练了我的思考,不考虑结果的质量,我想世界上不会有人再写下相同的字。因此,我总是存在于细节的地方,这一篇篇文字是我,写这些字的方式是我,我走路的频率、步幅是我,摆臂的角度是我,我选书挑书的习惯是我,看书的方式、速度是我,我看女生时眼睛停留的位置是我,我在岔路口时做出的选择是我。最后,从细节抽象回来,“我之为我”是因为我看问题的角度,是因为我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因为我行为的模式等等,总而言之,我之为我是因为我的思想

    对,我就是我的思想,但这不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唯心主义,也不是我想自己是富翁,我就能有亿万家产,它没有那么复杂和玄幻。让“我之为我”的是我的行为规律,而思想就是我行为规律的原因和指导。思想与思想不会完全相同,即使受在相同环境中成长,受相同的教育,思想也会有细微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就是我之为我而不是别人的意义。这样,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足够不一样,那他本身也可能会成为一种标签,比如这个人很乔布斯,那个人很罗永浩。

    所以“我之为我”的原因是我的思想,而我既存在于我内在的思想之中,也存在于我外在的每一个瞬间。

    完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之为我”是因为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mg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