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触过经济学的,对“边际效应递减”这个概念应当不陌生。通俗的说就是:第一次接触某事物的满足感,随着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N次,逐渐降低,直到厌倦。比如,对于一个非常饥饿的小孩,吃到第一个馒头时,内心无比满足,再吃第二个,七分饱;第三个,撑爆肚皮;第四个,开始拒绝;第五个,反胃想吐;之后每加一个,厌倦情绪逐渐高涨。
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那么是否存在“边际效应递增”呢?在知识依赖型经济中的学习效应是递增的,主要投入因素是知识和技术。技术和知识两者相辅相成,技术的进步依赖知识的累积,知识的传播依赖技术的进步。
那么,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实则是知识的累积,这会产生边际效应递增的效果吗?在欧阳修《卖油翁》寓言故事中,卖油翁娴熟的钱孔滴油技能,一句“我亦无他,唯手熟尔”,道出了真谛;英语谚语: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还有量变到质变等等,无不说明知识要素的不断投入,学习效应将会递增。
回望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我们一律都是通过学习一篇又一篇的文章,积累好词好句、学习表达技巧、领悟课文道理、吸收文章主题思想,进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开始遣词造句,写作表达个人思想,并凭借原始的知识储备广泛阅读,不断扩大阅读范围,拓宽视野,同时个人的语言功底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夯实。
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加上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几乎毫不费力地“捡到”很多中文。但是,英语作为外语,或多或少需要刻意去学习,去模仿,才能至少满足“应试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语言,掌握英语的利弊,利明显占上风。
假设边际效应递增的x轴代表T(时间,T1代表第一天),y轴代表P(学习满足感,P1代表第一天的学习满足感)。在精读过程中,学生A每日投入30分钟的学习时间,理论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储备增加,学习满足感将不断增强。但是,通过观察很多精读打卡活动(包括个人亲身经历),理论与实践并非总是一致,其中的诱因多样,比如动力不足导致懒癌症频发。
学生A不禁感叹:道理都懂,为什么还是过不好一生。理论都明摆着,为什么还不去坚持打卡学习。动力不足,就应该去找动力,比如拿下四六级,拿下专四专八,拿下雅思托福……
无论为了什么出发,理论指导实践。精读中边际效应递增,理论上是成立。实际上能否做到,取决于方方面面。精读,是一场马拉松,没有所谓的立竿见影,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别忘了,知识要素的不断投入,学习效果就会显现边际效应递增。
本文内容同时载于个人翻译日记公众号:transhare翻译(微信号:transhare123)
微信链接:精读:边际效应递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