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总结规划多少有点焦虑,尤其在小组里看到别人的年终、年半清单都是满满的收获,心里有一点发慌。
2020是个很不寻常的年份,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万物流转,不变应万变。我想,不变的是一直努力向阳、向好的心态。
关键词:成长
对于“荒废”的那几个月,现在想来,却是最厚重最饱满的经历。“没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不足以谈人生”。生活的磨砺,是打击的利器,同时却也是一份成长的馈赠。阿德勒说过,发生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发生的那些事的看法和解释。
我在心里对那些发生我身上,我身边,我周围朋友的那些事都有过很深的思考。当然有一些梳理没有做的很清楚,我想,拖欠的答案,早晚会由时间给我。
不想否认,这段时间还是有一些成绩和收获的。收获2份儿童心理学方向的证书,参加多次个案督导,从疫情结束后也开始恢复沙盘个案。还有非正式咨询,面对稍微近一点关系的朋友,不收费,陪聊中也运用了一些技术,看得到一些效果。
2点思考和梳理:
1. 在听李松蔚的心理咨询课,感恩朋友分享。里面提到了收费的问题。其实在咨询师伦理里也有强调三点要求:不求不助,不付费不咨询,熟人不咨询。不仅仅在于咨询师自己的价值的肯定,还在于对来访者的咨询效果。 我对于这种Position的把握还是不够专业,收费不够硬气。在做的一个没有收费的case,时间花了很多,前后扯了很久,改变也发生了,但是没有达到预期,出于胶着状态。需要在关系上突破一下 。
2. 我是之前先系统学了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家庭养育之后再开始做儿童咨询的。我对家庭系统,家庭内关系调整,父母养育指导这方面的工作一直都挺看重的。非常感恩我的个案不断得到家长们的肯定,也一同见证了孩子的的确确的转变。 我认真梳理过之后,我认为这些知识和经验对个案孩子的转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一次沙盘个案督导中,我跟督导老师请教,她否定了我的做法,她认为不能把孩子和家长混在一起。 最近的两个较久的个案都是加了亲子盘之后,让关系有了非常明显的推进,从而带动了孩子的转变。在做个案分析的过程中,我清晰地看到了,孩子内在的疗愈和转化,是在孩子妈妈觉察自省和改变之后被催化出质的飞跃。之前也有跟孩子妈妈聊过养育方式的转变,用处不大,毕竟意识层面还有行为惯性。但是在沙盘里与孩子互动关系呈现得非常清晰。有的不需要我多说什么,看到盘面,妈妈就流泪了,这种直观的唤醒比语言有用数倍。所以,就如同世界上的成功不可复制,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我想,咨询师的风格和方法也是私人化,只要有效果,还是可以在自由融合风格上深耕的。 别人的话仅作参考,该有的自信和自我鼓励都要给到自己,自己认为对的就继续坚持下去。
从这一点上说, 能碰到鼓励自己,提拉自己的人,是多么宝贵!
关键词:努力奔跑
放弃了Rue的第二季写作,当时给自己一段心灵空窗。到了三季度就还是报名了,我想这种外力的拉拽还是必要的。虽然特别怀念第一季度那种带领式的命题成长写作,但是这样的随意写确实也给了每个人很大的自由度。 Rue的主题阅读小组我没有报,因为我感觉每天读书我能做到,但是打卡有点点负担,可能会忘,就不去拖累小组了。
读书输出的坚持,我挺佩服Rue的。我总是一山望着一山高,写了短的开头,想留着素材写篇正式的长的,一来二去,都是半成品。
这小半年听课多于读书,但不管听课还是读书多在专业书。
专业课,完成了儿童心理评估。每次作业都差不多精选推送,有一次作业还被老师选进PPT里做案例示范。每次都紧跟老师进度,认真完成实操作业,我感觉这是份很大的收获。
系统课程前段时间着重在精神分析,分别听了曾奇峰,李鸣和张沛超,还买了大咖联手的APP课程,正在进度中。听不同的大咖以不同的风格,融入不同的个人理解,讲述同样的精神分析理论及实操,这种碰撞叠加的感受非常过瘾。
荣格分析理论课,还有心理治疗课,节奏有点拖欠,要注意跟上。
督导课,渐入佳境。
读书:
完成《时间的礼物》《练习告别》《画心:绘画心理治疗师的心灵透视课》《长大成人的难处》《隐藏的人格》《超越自卑》《非读不可》
按需要章节在读或重读:《精神分析案例解析》《儿童精神分析》沙盘用书数本
在读:《身体从未忘记》
读书会:《认知行为疗法》,跟的有点吃力,落了2期,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
写稿,答题,稿费有点令人灰心。不过细细想来,还是听课读书更有兴致,有畏难情绪,有逃避,所以写不出好文章。
总结:
兴趣是个无底洞,注意做减法,慢慢来,贪多嚼不烂。
想到生存,不免有压力。还是不能忘记初心。希望能收获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抱团奔个好前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