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侵占奥地利,一群惨遭迫害的犹太儿童在战争中充满恐惧与不安、希望与绝望,过着悲惨的生活。
伊尔泽·艾兴格写的长篇小说《最大的希望》就是从孩子的角度,来描写纳粹统治下犹太民族的历史命运以及主人公埃伦如何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自我蜕变,实现从“大的希望”向“更大的希望”的转变。
伊尔泽·艾兴格,奥地利作家、诗人、剧作家,其作品曾获四七社文学奖、不来梅文学奖、奥地利国家文学大奖等欧洲重要文学奖项。代表作有《更大的希望》《被束缚的人》《伊丽莎,伊丽莎》等。《更大的希望》是她的成名之作,也是她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最大的希望》讲述的是主人公埃伦,是一个具有一半犹太血统的小女孩,父亲抛下家庭参军,母亲逃亡太平洋对岸,留下她与外婆和小姨。在日益狰狞的世上,她独自体会分离和成长、孤独和死亡、绝望和希望。
这部小说入选德国之声“1900年以后必读的一百本德语小说”。作品中语言充满了奇特的遐思和丰富的想象,同时还含有很多的隐喻。这篇书评,我将从儿童视角、隐喻手法,来浅析二战中犹太人的苦难史。
一、结合童年经历,来描述二战中儿童被羞辱和歧视
《最大的希望》这部小说有10个章节,从故事情节和场景上,看上去都是各自独立的,从时间排列上看也比较松散,但作品中最后描写春天的空袭和巷战,与历史上盟军进入维也纳的时间是一致的。
更重要的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埃伦的故事经历,更像是艾兴格在小说中的化身。
①艾兴格的童年经历
艾兴格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一名犹太医生。在德国侵占奥利地之后,她的双胞胎妹妹乘坐“儿童转移”列车逃亡英国,而她的外婆和姨妈不幸被送往集中营,最后惨遭杀害。
她与母亲也被迫分离,分别失去求学和工作的权利,一直在被歧视和排斥中艰难地生活。
②主人公埃伦的故事
埃伦是一个有着一半血统的小女孩,她想和母亲一起逃亡太平洋对岸的“自由的”国度,但是没有签证,想说服领事给她签证,领事却无法满足她的愿望。最后,埃伦同小伙伴们听到将被送往集中营的消息,于是一起排演耶稣诞生剧。
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推动,埃伦的外婆要在警察到来之前服毒自杀,埃伦抢走了毒药,并给外婆讲小红帽的故事,希望外婆能活下去。最后,埃伦亲眼目睹外婆服下毒药死去的那一幕。
《最大的希望》小说中,还有一个章节描述孩子们躲在阁楼上学习英语,同时也说明了说母语的孩子,在那时是被侮辱、被歧视的。英语是孩子们想要去的那个国家的语言,学习英语只不过是希望能生存下来。
从艾兴格的童年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童年的遭遇很残酷的。艾兴格把自己童年的经历化身在《最大的希望》这部小说中,这是一部讲述在战争中遭遇苦难、迫害与杀戮的纪实战争史。
二、运用隐喻手法,来描写犹太人遭受的羞辱和迫害
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艾兴格在语言上的追求,在叙事的过程中,融入幻象、梦境、独白、箴言、童话等多种元素,让读者在阅读中能感受到画面感的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意图。
同时艾兴格在词语的意义运用上,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隐喻,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助波澜的作用。
①埃伦佩戴星章,隐喻遭受羞辱和迫害
埃伦的朋友格奥尔格过生日,她来到一家甜品店,看到雪白雪白的蛋糕,闪着亮光,粉红色的糖浆上面浇出“衷心祝福”的字样,她向售货员说要买那个蛋糕,没想到售货员却冷冷地说:“滚开!”
原因就是,售货员看到她胸前佩戴的那颗星章。在生日聚会上,这让孩子们在恐惧中不断去猜测那颗星章的含义。
二战中,纳粹强迫犹太人佩戴那颗星,代表着犹太人身份的六角形大卫王星章,来彻底的孤立犹太群体,并进一步加强迫害犹太人。而埃伦是有一半血统的犹太人,也必须佩戴,可以看出犹太儿童也同样遭受着羞辱和迫害的命运。
②笔迹被水淋湿,隐喻遭受暴力和迫害
《更大的希望》这部小说,语言背后隐藏的意图,都有很深刻的意义,作品中运用词语的双关特征,精巧地构造出隐喻,在阅读时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
第一滴雨水落在上面,它滴在红色的笔画上。于是纸张的中央的这条红色笔画便泛滥起来,直到漫过了河岸。
这段是在小说的第四章,描写学生的英语词汇本,被丢在石铺的路上,写在纸上的笔迹被雨水淋湿,构想出了一幅超出现实的画面感,纸上的红色笔画来隐喻泛滥的河水。
而红色的笔画不断膨胀,不断膨胀。显而易见,它的颜色就和鲜血一样。那陷于危险的意义,此刻已徘徊于溺亡的边缘,词语就像被丢弃的小房子,歪歪斜斜,死气沉沉,毫无意义地列于红色河流的两边。
它的颜色就像鲜血一样,让人联想到血统和暴力。通过埃伦的故事经历,例如她没有签证,佩戴星章被羞辱,外婆服毒自杀,困在地窖里险些失去生命,我们可以看出在二战中,犹太人遭受的苦难与杀戮。
三、犹太人的苦难史,是生死边缘的希望,也是一场灵魂的拯救。
《最大的希望》这部小说,语言上不仅运用了隐喻,在空间上还反复出现一种跨越,我们能看到埃伦在经历一些事情变故后的自我成长与蜕变,从“大的希望”到“更大的希望”的转变。
①埃伦跨过桥,才有“更大的希望”
埃伦想要签证,这是她最初的希望,后来希望落空了,到再一次打算跨越边境寻找神圣之地。埃伦每次希望落空,都是一次自我成长的蜕变,即使面对现实的苦难,仍然抱有希望。
尤其是埃伦从地窖里爬出来,死里逃生后想跨过运河上的桥,回到岛上的家。在这过程中,埃伦遇到外国军官杨,在一起去那座桥的路上,杨被炸死,而她仍然坚持要跨越桥。
战火不断,烟雾呛的人喘不过气来,而那座桥也被炸毁,而“更大的希望”便成为指引的桥梁,指引埃伦回到家,跨过桥到对岸去。最终埃伦在桥边一跃而起,也化成了灰烬。
②失去了生命,也实现了灵魂的拯救
《最大的希望》这部小说明线是,以儿童的视角,叙述犹太人的苦难史。还有一条暗线就是在结尾处出现的星,一颗高悬于天空的金星。这一点,在语言描写上也是运用了隐喻。
埃伦的朋友过生日,她去买蛋糕时,胸前佩戴着一颗星。孩子们在恐惧中,渐渐把星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而安娜说“跟随那颗星”,这颗星就是希望,也是这颗星指引埃伦走到目的地。
小伙伴们被送到集中营时,格奥尔格说“我看到了那颗星”,小说的最后埃伦在桥边跳跃后,以“一座座战火中的桥,上方高悬着启明星”来结尾。这语言的背后是,埃伦在生死边缘仍怀希望,希望给她力量,无惧死亡,走向重生。
结尾启明星高悬,代表着黑暗的消失,白日的到来。同时也是在暗示遭受迫害的犹太人,即使在肉体上不能逃离,但在精神上也要保持自由,虽然失去了生命,却实现了灵魂的自我拯救。
结语:
艾兴格在75岁生日前接受《时代报》采访时说过:“幸存下来的人,并没有使一切得以幸存。”她说,在战争中挣扎的时期是她最幸福的时刻,让她受益匪浅,是一段充满了希望的时光。
我们可以看出,《最大的希望》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叙述二战中犹太人的苦难史,更是在死亡面前与命运抗争,始终怀有更大的希望。这些美好的东西,便是生存留下来的真正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