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万卷书读书《一起来读书》
书评 | 《边城》:人世无常,愿我们握着一路相随的暖,且行且珍惜

书评 | 《边城》:人世无常,愿我们握着一路相随的暖,且行且珍惜

作者: 霜生花 | 来源:发表于2019-11-10 18:40 被阅读0次
    “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 木心

    多少浮华的诗篇,终敌不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深情。多少年月的过往,才能换来“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矢志不渝。

    沈从文先生的爱情,却是真真地做到了“我们相爱一生,一生太短。”

    特别羡慕沈从文与张兆和两人之间的爱情,没有太多的浮躁,也没有太多的心计。所有的心事,只藏匿在一字一句之间。

    自沈从文初见张兆和,只那惊鸿一瞥,就至此终生难忘。同时,也奠定了两个人一生的基调。

    沈从文此后日日为张兆和写情书,一写就是三年,而后终于感动伊人,抱得美人归。

    沈从文曾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我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而这一句承诺,他足足践行了59年之久,直至他归去。

    是啊,我们都很羡慕这样的爱情,相识相知相守,直到相濡以沫。而这份纯真的美好,自沈从文与张兆和相识以来,便暗暗生出了根,发出了芽。

    在1934年,也就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的第二年,沈从文写下了《边城》一书,这部在20世纪中文小说榜中排名第二的小说。

    沈从文在本书中,对每一个人物都注入了所独有的爱。

    老船夫的朴素,翠翠的天真烂漫,天保的正直,傩送的含蓄,还有顺顺的直爽与杨马兵的真挚。每一个人物,在沈从文朴实无华的词藻间,都得到了心灵的绽放。

    而这些美好的人性光环,正是沈从文所喜爱,所赞美,所期望的。

    与此同时,他也深知在这份淳朴的人性光环背后,还有其该承担的,与之相应的责任。有喜便有悲,这是人性的基调,也是天道的无常。

    沈从文创作这部小说的精神源泉,来自于他对湘西质朴生活的向往,也来自于他对纯真美好爱情的向往。

    特别是沈从文在拥有了此生挚爱以后,更深知“且行且珍惜”的不易与可贵。

    然而,这种可贵,却与此时动态的社会,格格不入。因为它缺少了一份岁月静好。

    而这所有的希冀,沈从文都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把它映射在了其中,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一、翠翠:惹人爱,惹人怜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你说,为了今生的这次相遇,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人与人之间,若无相欠,怎会遇见。是债是缘,一切皆有定数。

    傩送与翠翠初相见,便如同一场美妙的邂逅。

    起初翠翠误会傩送是如旁人所说的那种浪荡之人,还狠狠地骂了傩送一句:“悖时砍脑壳的!”

    而后却得傩送的善意相助,使得翠翠免于河岸边苦等一夜。

    在得知给祖父送口信之人,正是刚刚所骂之人,并且此人还是茶峒人赞不绝口的“二老”时,翠翠的心中更是五味杂陈。

    当翠翠心中早已生出的景仰之情,与傩送乐于助人的好心性,和不拘小节、大度的好脾性,一起衍生在翠翠心间的爱慕之情,再加之以翠翠骂人时留在心坎上的惭愧之情,柔杂在了一起时,便酝酿出了一锅让人回味无穷的美味。

    自此,傩送一句“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两年之内,就在翠翠的脑海中回响了无数次。

    而后,在内心声音的驱使下,翠翠对各个重大节日更是殷殷期待,只为与心上人得以相见。又哪怕,只能够获悉关于他的一字一句,也足以让她用余生来回味。

    而这些根植于骨髓的美好愿景,与翠翠天真、浪漫、害羞、欲拒还迎之性格又浑然天成,交结在了一起。

    正印证了,所有的美好背后往往潜藏的就是不够美好。所谓慧及必伤,物极必反,便是如此。


    二、傩送: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傩送,自与翠翠初相见后,便在心中留下了一生的症结,此生唯此一人便足已。

    傩送为人善良、谦逊、乐于助人,却又太过善良,太过自我。

    他一直把对翠翠这份纯真的爱情,潜藏于心,不曾表露分毫。等到事态已然处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态时,才与哥哥摊牌。

    而此时,哥哥早已对翠翠情根深种。奈何翠翠心仪之人又是自己,最后惹得兄弟二人委婉相争,使得哥哥负气出走。

    其实,倘若傩送能像天保一样,早日向翠翠、向老船夫、向哥哥、向父亲表明心意,积极采取行动,便不会导致悲剧的发生。不会间接导致哥哥的死亡,从而间接导致老船夫的死亡。

    尽管大家都深知天保死于意外,老船夫死于意料之内的一场意外。

    但是,也正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是圣人,不可能对于世事做到全然超凡脱俗之态。也不可能对于所发生的极其惨烈的悲剧,都能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这才导致了误会的存在,导致了悲剧的存在。这是人性的悲剧,也是人生的常态。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对每一件事,都需要一个支点来进行合理化。哥哥的死,让傩送对老船夫厌恶憎恨。 祖父的死,让翠翠对傩送又爱又怨。这些,都是人性的支点,也是弱点。

    而这一切的悲剧,却又缘于人性的纯真与美好,让人不禁唏嘘,是去是留,是喜是悲。

    三、天保:求而不得,人世常态

    天保,他的性格十分直爽。至爱慕于翠翠时起,便对其付诸真心。所有的爱,溢于言表。

    无论是车路还是马路,他都心甘情愿为翠翠走一遍。哪怕是不善唱歌的他,打心底里也是十分愿意为翠翠在崖上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只是,生活往往喜欢与人开玩笑。不完美永远是人生的真谛。

    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言,勇于追寻真爱的人,是值得鼓励,值得赞美,也是值得获得真爱的。

    同时,这种勇敢正直的心性,是所有人所欣羡,也正是沈从文所向往的。

    然而,沈从文却也深知,正如发生在天保身上的悲剧一样,无论他如何竭尽全力,也终逃不过命运的捉弄。

    就好比,在当时动荡的社会中,无论一个人如何毫无保留地为社会献上一份真挚之情,却往往只是杯水车薪,最后也往往只能落得个覆水难收的结局。

    从翠翠、傩送、天保,这一段三角关系来看,其间不仅仅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光环,也揭露了其美好背后所要付出的代价,即所有的美好背后所潜藏着的不美好。

    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于美好人性、美好人生的向往,展现了“求而不得”的无奈,展现了一场关于生命思考的悖论。

    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人生,这就是无常,这就是命运,这也是天道。

    四、杨马兵:爱她,也爱她所爱之人

    文中揭露的第二段感情,是杨马兵对于翠翠母亲的爱。这份感情作为本书主线情感的复线部分。更加映衬了全文的主调:爱而不得。

    杨马兵,在对翠翠母亲深情告白之后,未能得到相应的回应。而后,翠翠母亲却与她心仪之人相结合,生下了翠翠,而后又为心爱之人殉情。

    杨马兵,除了无奈还是无奈。尽管再多的惋惜,于他而言也是无济于事。

    他所能做的,唯有爱她,也爱她所爱之人。尽其一生,护得其所爱之人之所爱,一世周全。

    至此,杨马兵终生未娶。他用一颗坚定、不求回报的心,爱了一个人一辈子。这种最纯净、最无私的爱,正是所有人推崇向往的。

    但是,也正因为这样一份爱,导致了他终身孤苦一人。

    他太深情,也太矇昧,竟活活错过了自己绚烂的一生。

    当然,于外人言,再多的惋惜,也是无益。因为于杨马兵而言,这一生,能守护住他所爱之人之所爱,他便心满意足了。

    这种人性的真善美,在本书所刻画的一个小人物身上,得到了最崇高的体现。

    于外人而言,他是悲剧。于他自己而言,这却是一场心甘情愿、甘之如饴的喜剧。因为那是他一生所愿,也是他存在的意义。

    其实,杨马兵存在的意义,也是为了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浩瀚如烟人群中的一粒沙,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无需他人随意指摘。

    结尾

    沈从文说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文中的人物:翠翠,翠翠的母亲,天保,傩送,杨马兵。终其一生,都未能获得相守一生的幸福。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诸如此类惋惜之情,源于本书作者沈从文,又反馈在了沈从文身上。

    它让沈从文深知相守一生的不易,与此同时,这种对“不易”的认知,也为其与妻子之间的感情升了温。

    同时,作者也以此书告诫我们每一个人:相遇不易,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人世无常,愿我们握着一路相随的暖,且行且珍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 | 《边城》:人世无常,愿我们握着一路相随的暖,且行且珍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ma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