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院在三矿机关办公室的西侧,有一个很寻常的篮球场。说它大,那是全矿职工群众夏天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的主要场所,说它小,蓝球比赛稍不留意,篮球就会顺势滚到下面公路上,这是一个依山人工开凿的一块平地,球场的东头,连接办公室的西山墙还搭建一个露天舞台,整个夏天的文艺节目演出,大型庆典活动都可以在此举办。开挖这块篮球场的先辈们可没少花力气,这片山坡上全是黑色片麻岩。篮球场开挖完毕后与山坡有两三米的落差,聪明的开拓者巧用这个地形落差,在上面又修整出一块平地,这样一来就象有了二楼看台一样,这给以后放映露天电影无形创造了又一块平台,视觉效果一点也不比下面差,这就是当年开拓者聪明之处。
露天电影,在七.八十年代遍布大江南北,祖国各地,这种简单易行的文化娱乐形式,深得广大人民群众交口称赞。在三矿,这种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方式传承许多年。两根线杆一立,银幕一挂,便换来长期生活在深山中的职工群众爽朗的笑声与幸福感。夏日的矿区夜晚,凉风习习,辛苦劳作一天的人们,走出家门,从四面八方汇聚在露天影院,欣赏一部部优秀的文化大餐。尽管文革后期,文学艺术还沒有百花齐放的时代,但人们还是十分渴望看到电影,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
文革时期,有这样几句顺口溜评价当时的电影现状"国产影片新闻简报,朝鲜影片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搂搂抱抱,罗马尼亚飞机大炮"。足以说明那时的电影是以译制片为主导。山里人没那么多讲究,看电影就是为精神享受,能逗乐就行,说实话,那年月有几个人能看懂外国译制片,更何况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百姓?但只要每周能看两场电影,别无他求。随着时代的进步,打入冷宫多年的战争题材的经典故事片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三大战故事片,在这露天影院不知看了多少回,说台词能倒背那是假话,但故事情节绝对可以说个一二三来,但就这样,人们仍场场不落,可以说到了痴迷地步,究其原因,还是与当时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有直接关系。矿上那时与友邻单位相处十分融恰,综合库放映队,巴拉二茨良繁场放映队都隔三差五地去矿上慰问放映电影。对于宽银幕,矿区的百姓听说过没看过,直到七几年放映朝鲜宽银幕故事片《卖花姑娘》才知道宽银幕是什么样,那晚矿上的人们才真实开了眼界。那个年代人与人的关系相处十融合,不论是矿长,还是政委,都和百姓一样在露天影院一起看电影,拉家常,与百姓谈笑风生,如果说露天影院是百姓娱乐场所,倒不如说是人与人交流沟通互致问候的情感纽带,他把人们的心牢牢系在一起,使人工作有干头,希望有盼头。
在民风淳朴的深山矿区,到了放电影的时间,可以说男女老少都集中在露天影院,万街空巷,那时谁家也没有安防盗装置,从未听说谁家被偷被盗,平平安安,和今天社会治安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自打从矿部搬到北屯后,社区也举办过几次露天电影放映,己找不出当年的感觉了,虽然设备比那时先进,但人们不愿走出家门,放映场上人员也了了无几。大概总结一下,原因有三,一.现代文化生活取代了电影,二.人与人关系淡漠,找不回当年人与人真实情感交流,三,安全防范心理超越一切。看看今天的生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电视机越来越大,从放在桌子上到挂在墙上,丰富的文化生活取代了往日的露天影院,但是我们仍然怀念那段美好时光,因在我们的心里,烙上深的印记,这种印记,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会永远永远铭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