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金马奖影后马思纯分享了自己和抑郁症的相处视频,在视频中,她呼吁屏幕前有和她一样问题的朋友要正视并接受抑郁症。
她在视频中说道,“它只是一种病而已,它和其他的病没有任何的区别,身边的人也不要把它特殊化,去看医生,吃药是最好的一个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看的《了不起的我》中,陈海贤在书中分享的一个例子:
一个年过七旬的老太太,得了“妄想症”,搬家觉得搬家工人监控她,去医院精神科看病,医生给她开药,她觉得医生故意害她,不想吃药。
于是,她找了一个心理咨询师, 咨询师没有跟她提精神的问题,而是给她打了一个比喻:
“你现在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你失去了原先的壳——你以前的家、熟悉的物件、熟悉的街区和邻居。现在,你就像脱壳中的甲壳类动物一样很容易受伤。只有长出新壳来,才会好转。”
后来继续跟老太太讨论,如何缩短长新壳的过程,比如不要期待两周内就在新地方交到朋友,因为不符合新壳的生长周期等。
其实,一个孤独的老太太不需要一个“妄想”的标签,她最需要的是希望和出路。而咨询师这个巧妙的比喻,就帮她找到了出路。
辩证法教我们: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而不应该用静止的眼光。
被诊断为“抑郁症”的人,常常会这么暗示自己:我是个病人,不是个正常人。这是在用一种静止的视角看自我。
陈海贤认为:一个人抑郁的时候,这个人一定在经历人生的某些重要转变,才会情绪低落;如果这个人抑郁严重,那一定是这个转变过程特别重要,对TA来说也特别艰难;如果抑郁了很长时间,或许是TA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被卡在了某个地方,所以转变没有顺利完成。
换句话说,不是人本身有问题,而是这个转变的过程出了问题。这就是发展的眼光。
人从来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只是一个人的自我发展过程,一定会一些大的或者小的转折期。
美国作家威廉·布瑞奇在《转变之书》中讲到,转变要经历三个阶段:结束——迷茫——重生。
那些在转变过程中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人,有很多是处于迷茫期。
迷茫期,是处于旧的生活已经过去, 而新的生活还没到来的这段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生活失去了目标,就像被留在了没有意义感的真空里。比如,结束了一段令人疲惫的感情,却还没有想好下一段感情该何去何从;裸辞了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却一直没想清楚接下来的职业规划;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到了一个陌生的新地方生活,无法适应新环境等。
我目前就处于对自己职业规划的迷茫期。
陈海贤说,迷茫期看起来什么都没发生,却是十分重要的一段时期。旧的意义在慢慢清理掉,新的意义在慢慢长出来。
迷茫期有三种典型心理:试图回到过去、想尽快到达未来、敏感。
试图回到过去的心理状态我已经经历过,目前正在经历的心理状态,其实我也不太清楚,有可能是想要尽快到达未来,所以在努力学习写作,也可能是处于敏感期,正在积蓄力量。
无论是哪种心理状态,只要不焦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好当前的事情,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因为有些事就是在不经意间想明白,走明白的。
就像书里的那句话:生命本身就不是能完全规划的。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