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上了一节公开课。上完之后,心里五味陈杂,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从假语文教学走向真语文教学,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语文课的学习也变得十分功利,让学生语文得高分,便觉得语文教得很成功。至于学生长大之后,是不是还喜欢看书、写作,根本就没考虑。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很多很实用的方法:如何划分段落结构,如何总结段意、总结中心,如何赏析文章语言,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把一篇优美动人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至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发散思维,或者从不同角度理解文章,总之,凡是考试时不考的,很少重点关注。
我教《狼》这一课,我觉得前半节还是很成功的。我针对文章的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1.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你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屠户是个怎样的人?文章是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这一形象的?3.点明文章中心的是哪一句话?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狼十分贪婪,你能用你的声音传达出来吗?有感情地朗读。“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你想一想,哪些词重读能表现狼的贪婪?就这样,引导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学生的朗读最初很直白,到后来,读得像模像样,入木三分。
课文分析过之后,我又出示了《狼三则》其一和其三,让学生对比阅读。在翻译短文的基础上,我按照中招出题的模式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总结文章的道理。让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组长同学点评纠错。
评课时,李校长、韩书记、李巧玲老师帮助我认识到了我设计的不足:补充狼《狼三则》其一和其三目的是什么?其实不就是为了进行类文对比阅读,为了整合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吗? 难道只有做题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吗?你只用将狼一和狼三展示出来,继续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狼的贪婪、阴险、狡诈,感受到屠户的机智、勇敢,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将更为深刻,干嘛非要做题不可呢?书读的多了,题自然就会做了。
既然要整合教材,就应该比较,找出三篇文章的异同。这三篇文章同是写人与狼之间的故事,在情节上,都是屠户把狼杀死了,但是狼死的方法不同:有的是被屠户用刀杀死,有的是被吊死,还有一只被屠户吹死。屠户是富有智慧的,但是侧重点各不相同。狼一中屠户把肉挂在树上,利用狼贪婪的弱点,将狼吊死在树上。狼二中的屠户是机智勇敢的,如果不是他当机立断,他将成为狼的美餐。狼三中的屠户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技术灵活运用,触类旁通,只费了吹猪的力气就将狼杀死了。在语言上,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少量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完整丰富的人物形象,十分精彩。在结构上,都是前面叙述故事,最后一段议论,画龙点睛。
经过学校领导的点评,我豁然开朗:语文课就应该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在课堂上,把语言当做核心,引领学生感受语言,品味语言,解读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我在设计课堂的时候,还是被套上了“应试语文” 的“紧箍咒”,教学的内容还是有些单薄,用快速生效的“题海战术”销蚀着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渐行渐远。语文课应该是充满激情的,应该是灵动的,课堂应该有丰富的生成,正是因为我在课堂上对类文阅读设计的缺憾,使课堂变得呆板,沉闷。
走在回归真语文的路上,边走边发现:如果把握不好方向,如果忘记了语文课的性质,一不小心就会戴上假语文的面具,真得“且行且珍惜” ,既然我们迈出了向真语文回归的步子,就尽管走下去,成与败,只有做了才会知道。把行动交给现在,把结果交给时间。“十年磨一剑,才能出好剑”,只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语文教学就一定会回归本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