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头去尾 拼凑 装装13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即“棉花糖实验”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实验。所谓的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马上得到什么,这是非常通俗的解释。
我家孩子即将4岁,由于本傻从小是个急性子,吃了不少苦头,所以现在面对这个小屁孩,我就采取延迟满足。
使用得最多的就是吃零食、喝牛奶。我一般都会说:你吃饭了才能吃零食。后来发现她吃饭敷衍了事,原来她惦记着我们先前说过的话。
记得有一次她要买跳跳球,我们当晚找了两家没买到,当时就说第二天再去找,第二天早上她就开始哼唧。最后我只好和她说在街上没找到,马上在网上购买,于是就和她一起在网上挑选。
小孩经常说“我要,此刻就要、现在就要、马上就要。”为了让孩子学会等待,我们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使用延迟满足必须有两个前提:
1、首先必须“满足”
对于从来不曾被满足过的孩子,根本无从谈起“延迟”。这里的“满足”,更多的指情感上。3岁之前,父母要尽可能地满足孩子愛和依恋的需要,饿了要喂,哭了要抱。孩子的关于生存、爱和安全的需要被满足了,就会喜乐平安,不再哭闹索求。
2、大人必须“遵守承诺”
大人要想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就必须说话算数钻后承诺,不要想着偶尔一次谎言欺骗或者不兑现都无所谓。
其实在孩子的心中,偶尔的一次,ta恰恰会记得更牢。假如我们有其他紧急事务不能兑现承诺时,必须和孩子说清楚,然后再兑现自己的承诺。
怎样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1)教孩子学会“等待”
对于孩子的一些要求,父母可以迟一会儿满足他,不要害怕孩子反应激烈。这实际上是孩子和父母进行心理较量的必经阶段。如果你能扛得住,孩子也能扛得住,并接受等待。1岁左右的宝宝可能还不明白“等”的含义,家长可以将之具象化,比如对他说“奶在冲,等会儿再喝”,“等把饭吃完,再玩玩具”,等等。
2)教孩子学会“善解人意”
要让孩子慢慢懂得,还有比自己的要求更重要、更紧急的事情,从而学会善解人意,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比如,孩子要求和妈妈一起玩游戏,此时妈妈可以和他商量:“我有件重要的事要做,等做完了再陪你玩。好吗?”如果方便,你可以让孩子在一旁看着你做事。
3)把对孩子的奖励积累起来
孩子需要鼓励,需要奖励,这会增强他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但奖励也是有技巧的。比如,可以给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用贴贴纸或红星的方法,积累奖励,积累到一定数量,就给他最想要的一个大的满足。这样习惯了在期待中获得满足的孩子,才能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将来也才能抵挡得住眼前小利的诱惑,实现更长远而更有价值的目标。
4)从易到难
培养延迟满足能力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承受能力。对1岁多的宝宝来说,让他学会等待和忍耐,不妨从一分钟开始。时间上要从短到长,难度上从易到难,一点点增加。
5)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善于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如果父母严于律己、善于克制,他对孩子的要求会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孔子的本家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俺村里说“强盗三年自说”,本傻上面的内容都是别人的,搬来装点傻傻的门面(我经过深思熟虑已经内化为自己的啦),踩可以,但是别说我是“盗窃犯”可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