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快点!今天我要早点去占个好位置”,儿子边说边下楼。
“来啦!”我紧跟在后。
第一天报道,陪同孩子的家长真多,我也趁此机会顺便熟悉一下学校情况。
我们来的比较早,老师说先随便选一个位置坐下,儿子选了靠前的位置,然后就让我先回去。就在我转身准备回去时,儿子把桌洞的书包抱到了后两排。
“你收拾书包干吗?”我疑惑。
“前面还是留给女生吧!我坐这不合适。”儿子边说边把书包从桌洞抽出来。
看到这一幕,突然让我想起了我上学时的情景:
曾经我和小A是同桌,我们同在一个村庄上小学,每天我都要经过他家门前,所以走在一块上学放学的时间比较多,但却很少说话。
后来也记不清哪一天,我和他都发现在学校的墙壁上或是厕所里,随处写着某某与某某同学好上了。
记得当时腼腆的我,气的呜呜直哭,也不敢和老师或父母提起。却在心里 无端的怪罪起小A。那时感觉这是天大的错事,以至于整个学生时期都不再与男生说话。
小A也很无耐,为了证明他和我不是墙上写的那样,坚决要用尺子画出三八线,从此互不越界。
我坐在靠墙的里面,他靠外位置,这以后我经常因为过线,而与他吵闹不休。
最深刻的一次是,他板着脸捣了我胳膊肘好几下:“你过界了!过界了!”顿时我作业本上划了一条长长的直线。
我很难看,顿时火冒三丈,倚着墙,起身抽取我与他坐的长凳子,他一个踉跄跌坐在地上。
同学哈哈大笑。
这件事成了我整个小学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灰色记忆。也让我明白两条真理:1.我不是好欺负的。2.我再也不和男生说话。
这看似不值一提的小事,却成了我内心无法治愈的伤痕。
那以后,整个青春期,我只与女生说话,倘若家里来了哥的男同学,我都会立马躲起来,直到他们离开。
记得哥结婚那年,他的许多男同学过来道喜,哥喊我给他们端茶倒水。他们异口同声:与你同学三年,也来过你们家好多次,从不知你还有个妹!
与男生,我不多说。偶尔说话,也只是一问一答,稍有多说,便会在心里觉得是件不道德的事。
这种畸形想法,渐渐根植于心,使我在很多事情上,总是在乎别人怎么想,因此也失去了很多机会。
再回到现实中,作为父母,我们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阳光、上进、优秀。可一旦遇到一些令他们困惑的事,作为父母有没有第一时间觉察到孩子的变化,以及困惑呢?
想要解决孩子生活中的这些困惑,父母是最好的老师。正如作者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所讲:儿童教育无小事,所有的小事对孩子来说都是大事。父母在小事上有正确观念,不误导孩子,就是帮孩子打下了成就大事的基础。孩子也会以做大事的气度回报家长。
愿每个孩子都能遇到生命中的好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