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起先并非一种文体,而是《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中之一义。
赋的意思就是铺陈。“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极力描写事物的声音状貌而追求文采。而铺陈文采的目的也是为了描绘事物,抒写情志。
赋之起源很早,战国时期出现了短赋,比如:郑庄公赋“大隧之中”,晋国士蒍赋“狐裘尨茸”。这类作品虽然接近后代所说的“赋”,但是还没有成熟。
楚国的屈原创作了《离骚》,赋的形式自此才开始发展。可见,赋起源于《诗经》,而发展于《楚辞》。
“赋”作为一种独立文体,正式和“诗”分家是后来之事。荀况有《礼》、《智》等五赋,宋玉有《风》、《钓》等赋,这时候他们开始用“赋”的名称给作品命名了。“赋”从《诗经》中六义独立出来并逐渐壮大起来了。
秦代的文学虽然不发达,但也出现了一些杂赋。到了汉代,赋和辞赋家就日渐兴盛繁荣了,出现了许多大家,有贾谊、司马相如、杨雄、枚乘、王褒、东方朔等等。他们的赋描写内容丰富广阔。有描绘京城和宫殿的,有叙述苑囿和狩猎的,有记载远行的,有抒写自身抱负和家世的。这些都是关系到国家的大事,意义还是比较广大的。
“汉赋”篇首常常有序言,末尾还有“乱辞”做结束。设置序言,用以说出全篇的主要意义;乱辞总结全篇,可以进一步发挥文章的气势。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大赋典雅、小赋奇巧。
从前《诗经》中《那》诗的末章,闵马父称之为“乱”,由此可知殷人辑录的《商颂》和楚人写作的辞赋,都有“乱”这个名称。这些都属于大赋的领域。
有些赋描写草木禽兽及其它各种事物,要形容它们,语言就得细致周密;要刻划它们,从旁说明较为合适。这些都属于小赋的范围。
古人所谓“登高能赋”,就是因为看到外界事物引起内心的情感。情感既由外界事物引起,那么作品内容必然明显雅正;事物既然通过作者情感来体现,那么文辞必然巧妙华丽。内容丰富充实,文采华丽,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这是创作赋的基本要点。
但是,也有许多人舍本逐末,抓小放大,抓不住重点,只纠结于细枝末节,他们写出来的赋缺少意义,只能算是雕虫小技。创作者一定要注意这种现象并防微杜渐。
追本溯源,赋是从《诗经》中演变出来的。后来又分成大赋、小赋、汉赋、骈赋等。赋描写事物形貌,如同刻画;教化之文,也须华丽有法度,剪除那些华而不实之文辞。
刘勰的赋源观——诗、骚并举。
刘勰的赋质观——情真辞丽,符采相胜。
刘勰的赋用观——风归丽则。
刘勰的赋美观——艳丽,雅赡,宏富,深玮,飞动。
金句摘录: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
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文虽杂而有质, 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于雕虫,贻诮于雾縠者也。
风归丽则,辞剪荑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