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动机与人格》第一课时

《动机与人格》第一课时

作者: 我心向阳啦 | 来源:发表于2020-05-04 18:23 被阅读0次

          学习方式分:研究性学习和申辩式思维;学习内容分:主题阅读或问题解决式阅读和经典阅读。阅读就是用不同的工具理解我们自身,而阅读过程就是照亮自身的过程。

          人的反应有三个层次:刺激——反应(本能反应)、刺激——情绪——反应(情绪反应)、刺激——认知——反应(认知反应)为什么有这三个反应呢?因为刺激与反应之间有一个心理黑箱,也就是说是中央处理系统。比如说看到蛇会害怕,碰到热水会远离,这就是刺激反应系统,这是本能的。刺激情绪反应系统也就是说我怎么这么倒霉遇到蛇?刺激认知反应系统呢,也就是大脑开始思考我该怎么杜绝此现象呢?或者是他利用自己的认知控制住了自己的害怕情绪。这就是整个人的反应系统。但只有做到最后一个时才能真正实现生命的自由。所以心理学就是帮助你认识、察觉自己情感的过程。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一个孩子的反应当作未经省察程序的反应。比如说一个孩子因为本能的反应或者欲望的驱使造成了一个错误。他会有一个自然的反应。但随之也会出现一种情绪,接着还会为自己的行为做辩护或者内心自我省察。批评孩子会发生什么呢?孩子的内疚消失啦,开始埋怨老师的处理不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批评孩子。所以我们要利用控制心理学发展我们的人生。而此时老师的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程序并重新编程。

          驱动力、需要和动机有什么区别?其实他们没有多大区别。推动你行动的力量的就是驱动力,所以说驱动力是一个相对客观的东西。比如说你饿了你会找东西吃。需要则是潜意识层面反应出来的需要,你你饿了你会表现出找东西的行为。而动机就是主观方面呈现出来的需要。但动机又分为无动机和有动机。习惯反应出来无意识的行为就是无动机,比如饿了就找东西就是无动机。但要想帮助孩子解决因为有动机呈现出来的行为,那么就要追寻本质,回到出发点,找到问题的根源。比如一个孩子的字迹潦草,我们不能粗暴的做出反应,要走进孩子找到孩子写字潦草的根源。也就是说不仅要明白孩子说出来的部分还要明白孩子没有说出来的部分,因为意识和潜意识是有区别的。

          同一个欲望,同一个动机在不同文化里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说一个孩子想要通过努力学习引起老师的注意,而另一个孩子想要通过捣乱来赢得老师的注意。所以在教室里当老师发现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时不要急于批评,这时需要的是老师能够静下心来洞察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并给与恰当的帮助。

          做事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就要求孩子要有敏感的洞察力。聪明的人会解读现象背后所隐藏的一面。

        人是不断需求的动物。当这个欲望实现了,另外一个欲望又会取代它占取主要位置。也就是人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人一生的特点。所以我们要注意动机的连体性,因为人的一生是多元的,所以要注意哪一个是占主要地位的。

          当一个班级处于混乱时,不要无谓的说一些废话。那么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孩子的爱好,帮助他们在这一方面找到成就感,那么存在的毛病也会迎刃而解,从而影响孩子的整个生命的发展。所以班主任会分为两种一种是应对性一种是表达性。应对性也就是说问题出现了我就去解决,而表达性就是走在问题的前面,把所有人的目光跟着你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动机与人格》第一课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ge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