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虽够不上系统的理论,却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之一。老子从天地创生、万物化育、圣人治世、为人处事、执生避害等方面揭示了道之存在、面貌、特点和作用,试图解答世人日久之迷,并为王侯及民众建立一套以无为、素朴、守雌、德善为核心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进而实现天下中正、万物自然、王侯德善、人民素朴之清静世界。
研习《道德经》,除了研习老子思想之本身,还应了解其知道、得道的方式方法。为此,需要先行指出,把老子的精神成果称为“思想”并不合适(尽管习惯于这样讲),因为,思想(Thought)是人类思维活动(Thinking)的结果,而道德五千言之内涵却表明老子知道、得道的方式方法并不限于思维活动,还包括非思维活动(Non thinking)。老子在论道一开始便指明了这一点:“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嗷。”也就是,要探究道的奥秘,需要处于无欲无念的状态;要探究道创生之万物,需要处于保有欲念的状态。这里讲的欲念就是带有目的性的思维活动,无欲无念就是停止有目的的思维活动,而保有欲念则是启动有目的的思维活动。另外,老子在讲探究道之奥秘及其创生的万物时,用的是“观“而不是”想“;当然,这个观不是用肉眼去看,也不是指具象思维。那究竟是如何做呢?
老子为观万物之复,先进入一种“至虚极,守静表”的状态:虚为空,静为定;极为程度,表为方向。空是说思维客体不存在了,定是说思维活动停驻了;极是说达到了空的最高层次,表是说定的方向为外——外守也;如此一来,意识活动便从思维态转向了“超然感知态“——这便是观!此观与肉眼之观之最大不同在于前者可以突破时空之局限、宏微之界限,让意识任意遨游于浩宇(道)之本然,“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从而,得见其本相——“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冲,而用之有弗盈”、“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得观万物之自然——“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说到这儿,大概可以想到,老子的“恒无欲“、”致虚极守静表“与佛门讲的禅定有些相似。然老子所处时代,瑜伽、冥想之术还未传入中土,同时代的释迦虽已顿悟成佛,但还未开始传灯……老子能️得类似之法以观道纪恰恰证明人类的进步自有一致的节拍!
当然,要获得观道之眇、观道之所嗷的能力,必须经过艰苦的修行。《道德经》中,老子用了一个大段落慨然表达自己修行之辛苦、之孤独、之纠结:“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蔡蔡,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译成白话:“看啊!望不尽啊!人们闹闹哄哄为利奔走,就像春祭时争抢着登上祭台享用祭祀盛宴一般(若比喻成吃自助餐抢大虾的中国大妈也许更好理解)。我持守虚静,如同还不会咳咳笑的婴儿那样未受任何干扰(还不会咳咳笑的孩子处在对外界刺激不敏感的发育期)。累啊!我的付出似乎没有得到回报!人们都忙着得到更多,只有我在不断舍弃(“闻道者日损”)。我真蠢啊!就像个大傻B!人家脑子都灵光,就我犯糊涂!人家都活明白了,就我想不通!人潮涌动,欲望似海,仿佛没有止境!人们都以得到为乐,只有我满怀愁绪固守己见(为众人不知足而愁)。我这样贵守大道,难道就为了与众不同吗?)“
老子修行得虽然辛苦,却让他获得了超常的意识能力和执生能力;后者经一句“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便已说透。
综上可知,研习《道德经》,习古览今、咬文嚼字虽不可少,却不足够;还要以老子之法明老子之道:“恒有欲也,以解其旨;恒无欲也,以观其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