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说》中有位名叫袁璟颐的孩子,鼓起勇气向自己的母亲呐喊:不要再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了!
孩子拼尽全力只是想告诉妈妈:你看看我的优点吧,看看我的努力吧,我很痛苦啊!
然而面对孩子发心的呐喊,妈妈完美地避开了重点,她给孩子的回应是:我知道你很棒,但是第一、第二、第三……
“我知道”很短很敷衍,“但是”很长很具体!
孩子长期被压抑的情绪,在即将崩溃的一刻依旧没有被接纳和认同。
在刚刚过去的六月,安徽滁州一名十四岁的花季少女就因考试失利,与父母发生争执而选择了跳湖轻生。
暂且不谈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父母能够在第一时间接纳孩子的情绪,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结果可能会很不一样。
当孩子被负面情绪包裹时,父母所有咄咄逼人的说教,都会成为压在孩子濒临崩溃神经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情绪看不见,但不表示不存在。
父母与孩子的“作战”,其实多数时候都是与孩子情绪的较量。这些情绪,很幼稚却充满力量,父母若将之视为洪水猛兽,它便会冲垮你的防线;父母若能开渠疏导,它便会成为灌溉亲子关系的养料。
永远保持和孩子站在一起的姿态
作为父母,我们有一项挑战就是: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帮助孩子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发飙时,他也不明白自己正在经历一种怎样的情绪,而家长要有和孩子共情的能力:
“我知道你没有考好,你也很生气……”
“我知道你的朋友离开了,你有点难过……”
“老师今天的评价并不准确,你很委屈吧……”
孩子首先要学会认识到情绪,然后才能正确地表达情绪。当孩子的情绪无法排解时,父母要充当孩子的“情绪管理师”,陪孩子一起打打球,看场电影,听听孩子喜欢的音乐,和孩子一起找找适合他的宣泄方式。
所有不伤人伤已的宣泄方式都是可行的,在引导和陪伴的过程中,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
当然,在安抚和接纳孩子情绪的同时,也别忘了一个词:温柔的坚持。
这里的温柔,指的是面对孩子的情绪要温柔以待,无条件接纳,但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必须坚持原则,不能妥协。
为人父母,我们都曾对身边的小天使许下过“永远爱你”的誓言。
永远有多远?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跨度,更重要的考验是,当你的小天使转身就化为小恶魔时,你还能不能控制好情绪,接纳那个“不可爱”的他
会发脾气,才是孩子真实的表现。
当他发脾气时,让我们蹲下来,以接纳的姿态,耐心地看看孩子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并告诉他:孩子,在爸妈这里你是可以犯错的,你的委屈是可以流露的,你的感受我们正在尝试体会,你的内心我们能懂,我们始终是站在一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