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教研语文教育语文教育
中小学的诗歌教学如何开展?方能教出诗歌味、语文味

中小学的诗歌教学如何开展?方能教出诗歌味、语文味

作者: 立恒语文 | 来源:发表于2019-05-05 16:19 被阅读27次

    一、诗歌教学的弊病

    诗歌语言的特点是精炼,即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深刻的内容。由于这一原因,使许多教师在教学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时,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对诗歌内容的翻译过程。这样一来,就使诗歌本身的形象性、情感性、整体性,以及诗歌的韵味完全在这翻译的过程中被肢解得无影无踪了。我们且不说这种教法是否尊重了诗歌本身的特点,我们只问,这种教法能提高诗歌教学的质量吗?

    经验告诉我们,忽视规律必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如果我们把诗歌自身的特点看成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系统结构的话,那么,这种忽视诗歌自身特点的教学,能否提高诗歌教学的质量不也就昭然若揭了吗?

    忽视诗歌教学的规律不仅不能提高诗歌教学的质量,而且还会个诗歌教学带来危害。这种危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浮,深不进去;一种是“死”,活不起来。

    “浮”主要是指浮在诗歌表面,对诗歌的深层意蕴、韵味、特色、风格等不能理解,教学只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死”主要是指教学诗歌不得法,凡诗歌都用翻译、解释的方式来教学,不能按照诗歌的特点来教,不懂得诗歌教学的规律,以至于使诗歌教学陷入死胡同,教学活不起来。

    两种现象看似不同,实则一致,就是教师诗歌阅读素养不高,教学不得法,教学效率低。

    二、诗歌教学的出路

    诗歌除了上面提到的的那些特点外,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它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意会性。

    读诗,诗中有许多东西往往令人能意会,但却无法用语言准确地传达出来。据此,我们在教学中就不应把重点放在“硬译式”的翻译上,而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所选用的意象、所抒发的情感和所所塑造的形象上。由此出发,再启发、诱导学生以散文的方式或口传或笔传出诗歌的内涵。具体可采取如下五种做法:

    (一)引导想象法。即引导学生放开自己的想象联想,将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出来,并反复咀嚼。

    (二)情感投入法。即教学一些情感色彩浓厚的诗歌时,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投入到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世界中去,从而与作者、与诗中主人公产生共鸣。

    (三)调动感官法。即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时,想方设法让学生调动自己的五官感觉,走进诗歌中去,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言外之旨。

    (四)调动经验法。即欣赏有些生活色彩比较浓厚的诗歌时,设法让学生调动自己类似的经验,从而走进诗歌中去,去品味、去咀嚼、去吸收营养。

    (五)背诵朗诵法。学习诗歌首先必须背诵,只有学生把诗歌背下来了,诗歌的情感、韵味等东西才能切切实实的让学生体会到、把握住,并留在学生的心里。学生有了这个基础,教师上课时,再指点学生进行恰当地朗读,如此,诗歌的营养才能真正的滋润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有效的诗歌教学法的价值

    (一)能提高诗歌教学的质量

    引导学生直接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出发去理解诗歌,容易让学生接受,容易引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同时这样做,又避免了硬译式教学肢解诗歌的弊病,从而有利于诗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引导学生从诗歌本身出发去学习诗歌,使学习过程在注重诗歌欣赏的同时,又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散文式的翻译,一是背诵朗诵上。

    大家知道,语文教学本质是语言教学,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教学,语文教学不论引导学生学习什么文体的作品,永远不能偏离这个中心。偏离了这个中心,语文教学就会出现把语文课变为单纯的思想教育课,或文学欣赏课的弊病。这两种弊病在建国后的我国语文教学中就出现过。结果怎样,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里勿用赘述。这里,我想强调一下的是,我们虽然不同意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思想教育课和文学欣赏课,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绝对地反对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或文学教育,我们只是认为,只要在不偏离语言教学这个根本前提下,适时、适度地引入一些思想教育或文学教育是合理的,何况语文课本身还有这种特点和使命呢?

    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小学的诗歌教学如何开展?方能教出诗歌味、语文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jh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