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书的时候,经常坐着火车路过江西,每次停靠上饶的时候,都会有很多小贩爬到窗户边上,推销他们的鸡腿,这些鸡腿用塑料袋裹着分装,点缀着芝麻,闻多了泡面味道,很多人总想吃点其他的解解馋,所以小贩们的生意总会特别好,尤其是那些身手敏捷体能充沛的,一只手抓着窗户,另外一只手完成拿钱、找零、递鸡腿的连贯动作。那些挂在火车外面的小贩们身体力行地“教育”着我:讨生活要有一副好身体,不然鸡腿只能凉在箩筐里。
同学间经常聊起家乡的美食,说到江西,我总是提“上饶鸡腿”,所以免不了被江西的同学鄙视一番,觉得我在曲解江西。但是我又没有机会去江西,于是我开玩笑的说,等我追个江西妹子,就去你们那边吃好吃的。
很遗憾,可能工科院校的江西妹子特别稀有,我甚至结交了西藏和新疆来的女生,却没有认识一个江西女孩子,所以也没有去江西的理由。
毕业后在福州工作,午餐经常在单位楼下的一家快餐店吃,我通常点一份罗汉肉饭,然后再要一份瓦罐汤。老板娘会像杂耍一般,拿一个长长的铁棒一样的东西,伸到门口的一个大大瓦罐里,夹出一个小瓦罐,然后端到我面前,我起先一直以为门口那个大罐子是个摆饰,原来真的是大肚能容,里头一层一层,叠着好多小罐子。
一直到很多年以后,我才晓得,这个瓦罐汤是江西特产。
那么,这是“上饶鸡腿”之外,另一个让我吃得舒心爽口的江西小吃了。第一次吃瓦罐煨汤,那种口感已经记不得了,但是心情却记得很牢,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就是“艹”,原来气味这么鲜美的煲汤喝起来却一点都不油腻,原来这么简单的食材搭配煨出来的口感这么丰富。原来,是我孤陋寡闻了。
我常吃的那家店,店名是“龙岩客家牛肉”,老板娘并不知道瓦罐汤是哪里的特产,她说觉得这个好卖,就学了,这不奇怪,就跟满大街的兰州拉面一样,打着兰州招牌的,几乎全是青海人。
瓦罐汤是要趁热吃的,配上一碗饭,一碟拌菜,就可以对付一顿,倘若凉了,那口感就很差,所以它不适合做外卖,最好堂食。它胜在材料简单,搭配多样,比如两块排骨配上三片香菇,一根鸭腿配上少许茶树菇,肉饼搭配鸡蛋,猪蹄搭配黄豆,肋排搭配玉米,墨鱼搭配海带,土鸡搭配红枣,口味新奇的,还有牛鞭搭配萝卜,蛇肉搭配天麻。因为简单,所以保留了食材的本真,也因为简单,所以做到价格低廉,受众广泛。
我的父亲煲汤,恨不得把他手头所有的材料都加一些进去,他只会买排骨,辅以必须的三样:红枣,党参,金线莲。然后看情况添加无花果枝,冬虫夏草,甘草,枸杞,桂圆,罗汉果,其实应该还有其他材料,但是我能分辨出来的就这些,最后出锅,那气味浓郁像置身于中药铺,那口感浓稠像是勾芡了淀粉,那色泽黯淡像是过期的机油,那肉质,突出一个“柴”,嗯,要是实现不告诉这是排骨,你跟我说这是马肉,驴肉我也信了,反正吃不出来,拉扯着肉丝纤维,最后会塞得牙缝满满当当的,每次吃完,刷牙都要刷好几次,然后口腔无比疲惫,满嘴的油腻和怪味,像是喝了兑了地沟油的中药汤,后来,每次吃完家里的煲汤,我都要用可乐来洗涤我的肠胃,久而久之,可乐对我来说,比香烟的瘾还大。
扯远了。
说回瓦罐汤,我喜欢那种半旧的瓦罐,一看就是用了好几年的那种,历久弥新的感觉,所以喜欢走街串巷找那种老铺子,这种半旧的瓦罐煲出来的汤,口感比新瓦罐要好的多,就好像用过了十几年油的老铁锅,生铁勺,炒出来的菜别有一番滋味,这是一个道理。
后来有一次,吃一家沙县小吃,发现门口也有一个大瓮,我点了一份肉饼汤,老板娘端上来,打开盖子,汤汁清冽只浮着些许油花,低下是一块碎肉压成的肉饼,肉饼上扣着一个荷包蛋,依旧是简简单单的搭配,口感仍然不俗,碎肉饼,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荷包蛋,弹牙爽滑,软糯鲜美。
我吃完问了下老板娘:“你这瓦罐汤,是你们那的特产吗?以前没见到沙县小吃有这个。”
老板娘憨厚地说:“不是,这东西挺赚钱的,花点钱学了,也不知道哪里的。”
我把老板娘的话发给江西同学看,江西仔一看就急了,说:“瓦罐是南昌的,不算什么美食,我们有三杯鸡,粉蒸肉,笋干烧肉.....”。
“等等,这些不都是徽菜吗?我们在学校都吃过的。”
“这是地道的江西菜。”
后来我们达成共识,江西菜没有太明显的特征,不像提到川菜,脑袋里就蹦出“水煮肉片、开水白菜、水煮鱼、回锅肉”,说到粤菜,就想起“蜜汁叉烧、干炒牛河、白切鸡、芙蓉虾”。江西菜在中华料理中的地位,就跟江西在中国的位置一样,找个没有划分省份的地图让人指出江西的位置,十之六七会选错,不经意吃的一道菜,也许就是江西菜,但是没有人去追溯本源。就跟这瓦罐汤一样,遍布全国的沙县小吃都开始做瓦罐汤,假以时日,可能就成了福建经典小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