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评梅致高君宇

作者: 加油生活加油 | 来源:发表于2023-03-04 12:25 被阅读0次

“我相信你的灵魂,你的永远不死的心,你的在我心里永存的生命;是能鼓励我,指示我这孤寂凄清的人生旅途。我如今是愿挑上这副担子走向遥远的黑暗的,荆棘的生到死的道上。一头我挑着已有的收获,一头我挑着未来的耕耘,这样一步一步走向无穷的。”——石评梅致高君宇

其实,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石评梅女士对高君宇先生是动了心的,并且这份爱是如此的坚定。

石评梅女士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同时也是坚定的革命活动家。

石评梅女士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其父亲石铭是清末的一位举人。辛亥革命后,石铭到山西省太原市的省立图书馆任职。

幼年的石评梅跟着父亲一同来到了太原,并在太原师范附属小学读书,毕业后直接升入了太原女子师范学校。

因家庭教育环境良好,还在师范学校念书的学生石评梅便已经显露出了组织才能。

1919年夏,年轻的石评梅从太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在当时那个时期,多数人认为一个女子能够中学毕业就已经很好了,没有继续深造的必要。

但石评梅女士并不这样认为,并且在父母亲的支持下,刚从学校毕业的石评梅决定走出山西,到北京求学。

1920年,年芳18岁的石评梅女士在山西同乡会上认识了当时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高君宇。

在交谈中,二人知晓,原来两家自父辈起便相识。

他乡遇故知,加上对新思想的共同追求,二人很快便熟悉起来,经常利用写信的方式交流思想和革命抱负。

1924年,张国焘被捕叛变,高君宇被叛徒出卖,遭到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化装脱险后,高君宇先生在狂风暴雨的夜晚中与石评梅女士告别。

可惜,二人的感情还没开始,1925年,年仅23岁的高君宇先生便因病去世。

1925年5月8日,由石评梅与高全德出面,按照高君宇先生的遗愿将其安葬于北京的陶然亭。石评梅女士在墓旁亲手种下了十余株松柏,并在墓碑上题了碑记。

高君宇先生的去世,对于石评梅女士而言是一个巨大打击。但石评梅女士没有倒下,她带着高君宇先生那份对于革命的热忱,奋不顾身地参与到革命的浪潮中。

1926年,李大钊先生带领着北京各界群众在天安门前召开国民大会,并于会后开展了两千余人的游行请愿。

然而这场请愿不仅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并且当时的中华民国临时执政者段祺瑞下令镇压,造成了著名的“三·一八”惨案。

石评梅女士虽未参加此次的请愿活动,但刘和珍等同志和好友的不幸遇难让她十分愤怒。3月22日,石评梅女士在《京报副刊》上发表《血尸》一文。3月25日,参加好友刘和珍等人的追悼会后,石评梅女士又在《京报副刊》上发表了《痛哭和珍》一文,其中写道:“我也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

在悲痛中坚持战斗的石评梅女士,身体每况愈下,1928年,病情开始发展。最初,石评梅女士认为只是普通的头痛,坚持到学校教书。

但病情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好转。

后来,好友庐隐等人将石评梅女士送到了日本山本医院就医,但即使有诸多好友的看护,石评梅女士的病情依旧没有好转,并很快开始昏迷。

同年9月23日,石评梅女士被转院致协和医院,并诊断为脑炎。

9月30日,年仅26岁的石评梅女士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后来,在诸多好友的帮助下,石评梅女士被安葬在北京陶然亭高君宇先生的墓旁。

其实,可能有很多读者不明白,为什么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中要掺杂这么多生平事迹。

我在这里回答一下:个人认为,抛开二位革命者的身份不谈,高君宇先生与石评梅女士两位的相识是因为同乡的身份,可是吸引和相爱,却是因为二人的共同理想与追求。即使在现在的爱情观中,这份共性吸引依旧是爱情长久的秘诀。

虽然,高君宇先生与石评梅女士直至生前的最后一刻也没有确定关系,但二人对彼此的情意却是已经相通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石评梅致高君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ky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