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 只是未被感知
初三的时候去三叔家串门,席间有谈到一个xxx品牌的老人鞋。他们说:这个老人鞋很火,你知道么?我说,不知道,没听说过。原来这个品牌主要是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已经好几年没看电视的我自然不知道。当时也没有在意,只知道是一个老人鞋品牌。
然后昨天在和公司小伙伴交流的时候,他告诉我这次回老家看到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他家乡开了好多xxx品牌的老人鞋专卖店。他说的这个品牌和我在家乡听到的品牌是同一个品牌。而且他说他查了一下,天猫这个品牌的鞋子销量是全网前三的。
听到这个的时候,我顿时有一种感觉,我们一直在说人口老龄化,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是实际的数据告诉我们,未来已来,只是未被感知。
未来已来 只是未被感知说到人口老龄化,宏观经济学有一个人口抚养比的重要概念非常值得重视。人口抚养比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今天14亿人,有5亿人无法工作,人口抚养比是35.7%,当9亿人无法工作的时候,人口抚养比是64.3%。几乎翻了一倍。
中国最大的生育高峰是1966年到1973年。这个时间段,总共出生了3.1亿人口。如果60岁的退休政策不变的话,那意味着2026~2033年,将会有3亿人,也就是今天总人口的22%集体进入退休状态。今年是2019年,还有7年。
劳动人口供给减少,退休人口急剧增加。这两项叠加起来,就意味着12年之后中国将从9亿人工作,5亿人无法工作的国家,变成5亿人工作,9亿人无法工作的国家。
因此敏锐的商家们已经感知到了这块市场,已经提前布局老人行业,针对这块未来最大的消费市场,抢占先机。比如老人鞋这块,市场的数据也佐证了这种趋势的到来。
未来已来 只是未被感知逛日本的时候,就是满大街的银发老人远多于年轻人,今天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已经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前车之鉴,后世之师。
借鉴日本,我们个人和企业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思考:
第一,如果人力成本翻倍,但是商品的价格不变,我们的商业模式是否仍然成立。我们只有3~5年的时间来调整。
这种情况,在深圳这种发达城市其实已经是客观事实了。四年前的人力成本,应届毕业生入职的话还有朋友可以聘请到2000多的。如今和朋友们交流,基本上都要3500以上了,估计实现翻倍也不远了。但是大家销售的产品价格依然不变,甚至有更低的趋势。
因此面对这种趋势大家纷纷调整思路,往高客单、利润空间相对高的类目转移,即使这个阵痛会在不短的时间内存在。但是调整势在必行,否则你会发现,你没犯什么错误,但是你被淘汰了。
第二,调整的手段,整个社会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方式,提升效率,减少对人工的依赖。科技必须取代那缺少的4亿劳动人口。
这几年深圳的高新交流展会,机器人的展商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资本往这些方面倾斜。还有人工智能也越来越多运用到各个领域。包括很多物流公司也开始尝试用无人机这些开始进行无人投送快递。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于我们这些还需要工作的人也要思考我们如何在未来与这些即将到来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错开。目前来看不少纯劳力的岗位和职位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之前有个朋友介绍一个公司给我,有一个机械自动化的公司已经可以实现仓储全自动化捡单和配货,精准度和速度远超人工。当时看了也是毛骨悚然,从单一方面来说,我们确实不是这些机器和人工智能的对手。
第三,光提高效率是不够的。美国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榜样。创新是推动美国前进的重要动力。很多高新科技的专利都掌握在美国公司的手上。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更新和迭代自己,多做创新的尝试。
比如混沌大学一直吸引我的就是,混沌大学一直提倡的就是教大家如何创新和思考。也许一时我无法做到,但是我的想法是也许我们有这个意识,能否引导下一代可以去往创新的方向,或者说去实现创新。毕竟美国有今天的创新氛围也是积累了这么多代的人。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对未来的硬趋势有一个判断,锻炼我们的远见力,对我们未来的决策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未来已来,只是未被感知。
未来已来 只是未被感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