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以为节日都是从古至今约定俗成的,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以后还是这样。
长大后我发现自己天真了,原来节日通常是由大佬先发起,有一定的初始基数响应,如果有意思,或有利可图,其他人就加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节日就被固定下来了;如果没意思,或者没收益,节日就名存实亡,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你看古时候的那些个节日多多少少都要配上点“送礼”、“吃东西”就是这个道理,明明说是为纪念什么人而设的,也必须找个借口吃点什么,送点什么,这样节日才能存活下来。
所噶,原来是这样。
双11就是这种无中生有鬼才创新的典型。
好好的日子过着,突然就出现了一个双11,这个双11原本不是个节日,否则曾经的我这样单纯而优秀的淘宝卖家怎么会不知道呢。人家天猫当时也就27个品牌参加,就是个小范围的联合促销,啥节日不节日的。
但商人想的就是不一样,他看的是性价比——呦呵,原来大家联合起来搞活动可以把流量互相串——A原本单纯为了买四件套5折来的,但刚好看到锅也5折,就带回去了,这就可以在每个人的口袋里榨出更多钱——你要说另一个品牌是一个礼拜后才促销,那效果就天上地下了。
那得赶紧整啊,然后第二年就有了700多家参与,销售额加点面再掺点水,这数据就让其他电商平台眼红极了,于是陆续加入。线下的一看,这钱不能光你们挣啊,我记得有一年说是银泰一年的销售额不如天猫这一天,这能忍?必须也加入,结果11.11就成了今天这样全民参与的购物节。
如果说双11是对“积压”已久的购物热情的一次集中释放,有道理可讲,那么双12就绝对是狗尾续貂之作。
从11.11到12.12,总共才隔了一个月功夫,不说购物热情尚未恢复,瘪下去的钱包也没这么快反弹啊,人家小孩子买小霸王也得攒个几个月的零花钱,真不知道这个节的意义是什么,为了榨取双11榨剩下的零钱?力度也没有双11大,如果力度大过或哪怕是等于双11,也会变相削弱双11的影响力和购买力,这是所有电商跟投资人和股民讲故事的时候都不愿意看到的。
促销这玩意儿,做一两次还行,做多了就皮了,某卖会员的挨批批一年四季随时都在促销,这不是有毛病吗?这叫什么促销,为什么不直接调价呢?
促销就是我现在不买,回头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永远都不会出现这个价,这才有效果,如果人们的预期就是“切,反正它下个月还会来,没准力度更大,看着吧”,那几乎每一次促销就都不会再有效果。
节日这种东西,不进则退,没意思,自然就淡了。
今天凌晨,电商部门给我反馈成绩,说多少个订单,我先一懵,咋了这是,后来才意识到,今天就是双12。
你看我都想不起来这事儿,沦落至斯,全网也几乎看不到推广,若非订单反馈,就这么冷冷清清地过去了。
一个节日到了这种地步,就离被遗忘不远了。
说到底,节日这玩意儿的存续也要讲究基本法,没错,你影响力大,是可以拉起一拨人狂欢一下,但它的长期存在,一定是以人们有主动参与的高涨热情为基本大前提的,这些是考验设计能力的,不是撒点币就可以千秋万代被人纪念为创节教主的。
双12就是一个不讲基本法的失败设计,不再砸广告铺宣传任由人们淡忘,就说明了经过测算,双12的广告成本转化而来的购买力根本不划算——如果双11是赚吆喝,双12就绝对是赔掉裤衩的买卖。
在此奉劝各大电商一句,在看得到终究要投降的战役里,还是放弃抵抗吧,给师奶们留个三瓜两枣,也给自己留几件过冬的衣裳。
双12,是该说再见的时候了。
--------------------------------------------
蔡垒磊:畅销书《认知突围》作者,亚马逊年度新锐作家,社群读书APP【蚂蚁私塾】创始人。
公众号:请辩
微博:@蔡垒磊
在蚂蚁私塾APP加入我的蚁窝【上行通道】,跟你分享那些关于“上行”的思维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