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知道做不到的情况比比皆是,坦率而言很多情况下如此出现才是正常的。
且不说特殊的精神病患,正常时候感知觉与常人无异,一旦行为发作六亲不认,这种因为神经系统问题导致行为,如果不知情会愤怒,然而知道这是病也就能理解。
更多的神经症性现象,知道做不到而异常痛苦。前段时间有个学习异常优秀的孩子和我说起自己强迫思维问题,如上课时候非常紧张,因为希望听老师讲课,可是强迫思维太厉害,必须强制压迫,一不留神就走神,明知道不能紧张可总是表现紧张。这种冲突的痛苦,不是经历体会很难共情。
但是对于知道做不到的体验,普通人倒不陌生,人人都有。比如我书橱放着不少经典好书,有些没翻开,有些看过一两遍就放起来,因为没时间的时候总想好好读书,有一点宽松时间了却任意消磨掉,很快自由支配时间溜过去,而要读的书还在那里静静等我。
每人孩子都希望自己出色,没有人不愿好好学习获得好成绩,都希望被人认可肯定,大道理知道的不比人少,然而就是难以坚持付出努力。暑假里老母亲告诉我那个聪明活泼的小外甥女,马上初三了,要好好学习给家长争口气,答应好好的,可是贪玩的心能否守住呢,还得观其行。
可见知道做不到太正常了,一点不奇怪。从人性角度解释很简单,人人趋利避害,喜欢得到讨厌付出,然而获得又必须意味着付出,这就是生活的悖论。
因此在心理学研究历史中,行为主义才成为独特的流派,其提出的理论可以解释非常多的社会生活现象。比如奖惩后果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工作生活中比比皆是,上班、学习、创业、加班、出发等等,无不可以得到解释,甚至教育孩子中无师自通在使用。
经典行为反应公式就是S—R,即刺激产生反应,如最低级动物草履虫遇到食物就包裹起来。我们被冒犯时候也很可能本能做出愤怒反应,遇到重大危险情景自动出现“或战或逃”现象,这个公式看似简单,却包含着生物性以及人性的本能应对,而且很多时候具有适应性。
当我们遇到更多生活事情需要处理,比如决策,执行,不再时间紧迫,没有直接危险,拥有更多选择性,但关系到效果和目的实现,这时候并不是刺激之后立即本能反应的简单化,更多是经历心理活动后的行为表现。
比如股市有个笑话,一群卖掉股票杀出股市的人,骂着接盘的另一群买到股票杀进股市的人,
岂不知对方也是这样骂着他们。都是股票买卖行为,决策却截然相反,问题出来哪里呢。
这就是行为公式的改进版,R =F(S,A),即行为是刺激以及作为中介变量的结果。这里的行为除了外在直接刺激外,还增加了个体心理活动。这样修正的结果,更好的解释了生活现象。
比如昨晚参加心理基础知识讲座第一课,郭老师讲到花钱不为拿证来听课,当然是为了真正学知识,也不排除有的是铁粉,有的是支持。同样的行为出自不同的目的,自然毫不稀奇,哪怕外在刺激是相同的。对于公式中的A,郭老师给了解释,包括知情意心理过程,以及需要动机和能力人格的心理特征,简单说就是整个心理活动,这个随意举例都可解释,没有难度。
看过一个知乎事例,刚入职年轻人在满负荷工作外,老板还同时安排他订盒饭之类杂事,一怒之下辞职了事,引来议论,有的说做好本职就行,有的说学到本领才是真,可见行为背后的不同解释对人行为影响之大。
其实,这个修正后的行为公式就是勒温公式的变形版,B=F(P,E),即行为是环境以及个体互相作用的结果。这里的环境就是具体刺激,个体意味着心理活动。
心理咨询的合理情绪疗法,试图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影响情绪的不是事件而是对事件的解释,情绪反应背后除了刺激,还有作为中介变量的认知解释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则实实在在告诉我们要把认知和行为结合起来,这期间促进求助者行动的就是对其心理的各种刺激。
李老师提出要透彻理解“中介A”“个体P”,深刻忠告道,“只知道自己在井底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觉察到对当下状态的不满,它还是不会往外跳”。这里强调的不仅仅是个体这个宏观因素,而是具体到了“觉察”这个意识状态上,具有的是可操作性。
还是继续真实面对做不到的根本所在吧,认真读读这一句,“促使一个人做出改变的不是环境而是因对环境不满而产生的欲望!”
有一次我故意笑着对某人说,你之所以对于要参加的某个考试不能全力以赴,在于刺激不够大,比如考上就能涨一级工资,半夜不睡也认真学了。如此说来,想起自己那么多知道做不到、说到做不到的事情,岂不汗颜的彼此彼此。
再想起来,所谓欲望不够大,欲望不够及时,反面则是假设欲望足够大,就会积极行动,如此说来还是逃不过“操作性作用”的行为主义理论啊!
想起许又新教授的烦恼公式来,W=D/B,W表示烦恼,D表示欲望,B表示满足欲望的有效行为。一个人期望越多,欲望越大,越容易失望痛苦,但是通过满足欲望的行动可以缓解。
认知挺难,认知到了行动起来去做到更难,除了人性本懒惰,还有欲望不够强烈。而积极行动起来,有欲望做引诱,为此保持觉察意识,这又和行为主义实验里的小白鼠、猫、黑猩猩们到底多大区别。
现实生活印证下的行为主义理论,让我欢喜让我忧。
作业:(1)复习课堂上曾经讲过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无知-自知-觉察-习惯,(2)思考并理解:只知道自己在井底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觉察到对当下状态的不满,它还是不会往外跳;(3)切记:促使一个人做出改变的不是环境而是因对环境不满而产生的欲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