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艺中年的教育抗争——读《我家有个小学生》

文艺中年的教育抗争——读《我家有个小学生》

作者: 方知味 | 来源:发表于2018-06-04 21:46 被阅读0次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读育儿书,至乐至要。

    《我家有个小学生》记录了蔡朝阳老师的育儿理念、实践和感悟,才六年级的菜虫将来如何尚属未知,相对而言,不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尹建莉老师的育儿实践更有说服力,人家女儿可是已经考上清华了。

    清华当然不是最终标准,但清华是清晰可辨的标准。如果以情商、性格甚至幸福为标准,就很难辨别了。

    蔡朝阳老师并非以考上清华作为育儿成功的标准,他的理念是《你有权一生虚度光阴》。

    作为对教育规律有所了解的老师,蔡老师和尹老师一样都反对太早给孩子报过多兴趣班。蔡老师甚至没有给孩子选择名校,因为他认为:“越是名校,便越是拔苗助长,作业多,负担重,孩子不幸福。”(第5页)而家长的作用则在于“要亲自去肩住闸门,而非让孩子承担压力。”

    言下之意,诸多家长之所以砸钱买学区房让孩子读名校,概因自己扛不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压力,而扛不住压力则是因为不了解教育规律,于是“随大流,周末报满各种兴趣班,一则家长自己安心,一则孩子不用管”(第86页)。

    因此,蔡老师不选名校并非不想给孩子好的教育,而恰恰是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对那些只会给孩子报兴趣班的偷懒家长,蔡老师是鄙视(其对教育规律的无知)的。

    蔡老师的教育实践,我读来可感慨者三:

    一、坚持亲子阅读。虽然菜虫没有上各种兴趣班,但是他的阅(听)读量远远超过同龄人,这可以理解为另一种“赢在起跑线上”。

    正如《普鲁斯特与乌贼》中所说,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的孩子,其词汇量远远大于黑人单亲母亲的孩子,因为他们从母亲口中听到的句子的完整性是不同的,与母亲互动的时间是不同的。

    有位专攻刑辩的黄伟佳律师曾经说过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好律师是案子喂出来的。词汇量大、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强的孩子,是父母用绘本喂出来的。

    《一万小时天才密码》和《刻意练习》都强调天才是靠大量刻意训练堆出来的,作为一位语文老师,蔡朝阳在菜虫身上投入的亲子阅读时间已经让他领先同龄人上千甚至数千小时,而他对书本的选择不逊色于一位专业教练的水平。

    总而言之,蔡老师的育儿模式绝不是放养,而是在其擅长的领域进行大量长期投入。正如蔡老师无意中透露的,孩子跟他玩比赛记诵成语的游戏,“他(菜虫)已经知道“栉风沐雨”和“东施效颦”了,这可是高考要求啊。”(第56页)从中不难读出蔡老师的得意,在词汇量上,菜虫已经把同龄人甩在身后了。

    语文老师蔡朝阳对儿子的语文能力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相当于《摔跤吧爸爸》中的爸爸亲自教女儿摔跤。龙生龙,凤生凤,基因的力量无法否认,家庭氛围的熏陶至关重要,蔡朝阳自己一直在读书,也引导儿子大量阅读,就像朗朗他爹让儿子疯狂练琴——朗朗他爹是拉二胡的,也算是音乐圈的,朗朗他爹能够确定孩子是学音乐的料,他爹在圈里的人脉有多大用处,这个我就不清楚了。

    蔡朝阳老师在绍兴是著名的文艺中年,跟冉云飞等诸多文艺界人士都有交情,这是实力,也是人脉。对菜虫来说,这些都是可以继承的资源。这跟关晓彤混演艺圈是一个道理。

    齐白石有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如果要学蔡朝阳,万不可盲目照搬。先要搞清楚自己的特长是什么?孩子继承的基因有什么优势?最最重要的是,你有蔡老师那么多时间给孩子读书么?

    现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个人亦然。据说温州少艺校中出类拔萃的某个同学,父母都是电视和演艺相关行业,为了给她铺路,让她从小在各类比赛脱颖而出,父母已经拼上了各种资源。学术圈,也一样。如果你的父亲是圈内大佬,你从小的眼界和阅读面就不一样,加上长辈的人脉,自然就会走得比别人顺一些。至于政界,近看《中县家族》,远看《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毋庸赘言。

    二、坚持尊重孩子。
    蔡老师反对打孩子,能够容忍孩子抢白自己,当孩子从学校学会讲脏话时,也没有勃然变色,而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让其兴趣自然减退。

    坚持与孩子用讨论的方式制定规则,然后再要求孩子遵守,指导孩子学会时间管理而不是包办代替。

    这一切源于他的理念:"菜虫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人生,他在这个人生中遭遇的,都是他自己的遭遇菜虫会有自己的感受、应对以及创造,这些是身为父母者无法替代的。"

    理念说来容易,实践中,孩子的感受、应对方式不可能不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包办代替当然是剥夺了孩子发展自主意识和应对技巧的机会,从而造就一个个巨婴。父母也不可能放手不管,不包办不等于不引导,如果我们能撇弃似是而非的非此即彼思维,在不管和包办之间,还有很多选项。

    按照蔡老师的描述,他竭尽全力尊重孩子的人格,与之平等讨论。我读来则觉得过于放纵,对于孩子抢白父亲这种事,疾言厉色地镇压自然不可取,但也不妨用对脏话的模式表达自己的态度。无论中美,良好的教养绝不是鼓励或纵容孩子抢白父亲。

    幸好蔡老师自爆也曾拿晾衣杆威胁儿子,命令他写作业(第36页)。这才真实嘛,否则就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感觉了。

    三、坚持时时反省
    蔡老师不焦虑么?我读下来觉得他无比焦虑,他的焦虑不是因为没有报兴趣班,而是因为他给自己设置了一个不可能的标准。

    他把“温和而坚定”时时刻刻挂在嘴边,却又承认“如果说菜虫易于发飙,那么,这些突然翻脸、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部分,完全来源于我”(第197页)。

    我们可以合理地追问:蔡老师的这个部分,是否也来自于自己的父亲呢?

    他会自责:“这个号称一生都在学习做父亲的爸爸,其实最善于表演,把自己最糟糕的一面隐藏起来,而把光鲜亮丽的一面表露出来。”(第197页)

    在这种自责的背后,是一种苛求完美的心态,这种心态是否值得反思?

    “每次想到这点,我都难以自制无法原谅自己。”(第197页)虽然在陪菜虫看《愤怒的小鸟》后,蔡老师发出了“接纳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特质,成为最好的你自己”的张德芬式感慨。我看到这样的表达,忍不住在空白处批注:“你接受自己的易怒特质了么?”要知道,即使张德芬老师本人,也没能做到始终接纳自己的情绪。

    以上种种,都带有无法隐藏的70年代精神气质,用力过猛,要求过苛。

    我觉得,真正的接纳,不仅要接纳孩子,更要接纳自己。

    如果不能真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孩子也会有同样困难。

    “父母不能给孩子制造一个只有真善美的水晶世界,更不能用虚幻的纯美来填充他的生命。”(第10页)

    父母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是孩子的世界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完全没有必要扼杀自己的天性,拒绝接受自己的特质,硬拗出无条件接纳的完美父母。

    正如蔡老师自己爆料:菜虫上一年级之前,虫妈从来没有跟菜虫翻过脸,说话温柔,轻言细语,与跟她自己的妈妈说话卡成反比,也与跟虫爸说话语气截然不同。(第215页)这是不是矫枉过正?

    蔡老师在216页自己指出,为什么虫妈这么温柔?“这是一种对自我童年的补偿。我也是如此。所以有一次我跟粲然说,其实,我们这代人做父母,还是很用力,乃至过于用力,太着痕迹。”

    自我剖析如此深刻,我还能说什么。

    如何才能不这么用力过猛呢,只怕要从接受自己的童年处努力。

    伟大领袖说过一句名言,交往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然而如蔡老师夫妇这般矫枉过正用力过猛,会不会对孩子又是一种过犹不及呢?

    我读这本书,最欣赏的是蔡老师投入大量时间与孩子共处,尤其是带孩子去看流星雨,一定是菜虫将来美好的回忆。至于吃麦当劳肯德基,我是不认同的。

    一个父亲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气质。蔡老师的文艺气质,已经深入骨髓,这种范儿只怕会毫无保留地传给孩子。引导孩子听摇滚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我从不听摇滚。我儿子小时候,我给他放邓丽君,结果他无比喜欢《甜蜜蜜》,每天单曲循环,直令我们崩溃。

    蔡老师把儒家理解为专制,把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当作民主家庭的典范。我觉得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有问题的。like father, like son.正如蔡老师发现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他们父母家人深刻的烙印;每个孩子,都是他们父母的镜像。父母的教养,不折不扣,一丝一缕,都表现在孩子身上。”(第206页)

    父母的思维模式,也会影响孩子的。

    思维模式一旦成型,是很难改变的。

    如何改变思维模式,需从哲学入手。

    这就是哲学博士爸爸的可贵之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艺中年的教育抗争——读《我家有个小学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ny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