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入园哭闹怎么办?
大部分孩子在入园之初都会哭闹,不要看到孩子哭闹就束手无策,甚至被孩子的情绪所感染也严重地焦虑起来。 不能要求孩子“不要哭!”“在幼儿园要开心喔!”这对孩子来说太难了!可以告诉孩子:“宝宝上幼儿园,妈妈去上班。”“需要什么随时和老师说。”“妈妈晚上来接你。”告别仪式要简短,家长的态度要平静。以信任的态度将孩子交到老师的手上,让孩子感觉老师也是他可以依靠的人。
2.幼儿在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答:首先,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的,有些天性开朗,有些要慢热些。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你看谁谁谁能如何如何,你为什么就不能如何如何?”其次,孩子从一个以他为中心的环境——家,转到一个有许多陌生人,自己只是小朋友中的一员的环境——幼儿园,要有个适应的过程,要给孩子适应的时间。最后,也要给幼儿讲述,每个小朋友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家长可利用入园和离园时间,让孩子认识本班的一个或者几个小朋友,互相介绍后,鼓励孩子在一起,拉拉手,玩一玩。同时,家长主动请老师帮孩子介绍一个活泼大胆的朋友,让孩子活泼起来。
虽然幼儿园的问题提出的时间上比较晚些,但是为什么我会先从这谈起,因为6岁前,特别是3岁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悦纳感,依恋感的最佳时期,在这期间父母给予孩子的心理营养是否充足,就关系到孩子在幼儿园适应得是否快,在小学初中在未来是否成功幸福的关键,孩子越小得到的爱越足,以后出现问题的机会越少。
下面谈谈小学的孩子,一个是9岁
1、我的孩子9岁了,写作业时总是不能集中精力,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玩橡皮,怎么办?
看看孩子是不是作业时间过长,作业后的时间是孩子自己做主吗?在线下很多的学员咨询时说,在4年级是个分水岭,怕孩子跟不上,就给他买了点课外辅导资料,做完老师的作业还要写妈妈布置的,为了逃避额外的作业,只有怠工,磨蹭,能磨多久就多久。还有孩子小,正是爱动的年龄,课外让他动起来,父母可以陪着,增进亲子关系,还可以与小朋友玩,能量释放出来,他就能坐那集中精力了。
2、孩子9岁男孩,请问爸爸不会和孩子互动,孩子对他也有抵触心理,例如:他感觉爸爸要说话时他就说:”爸爸,不说话。”或”爸爸闭嘴!”怎样让他爸爸和孩子互动呢?
这个提问中,可能爸爸在孩子成长中参与得比较少,从文字描述中可以看到爸爸也渴望与孩子互动,没有找到方法,孩子排斥爸爸说话,可能爸爸说的话孩子不爱听,作为妈妈在此时就很关键了,你与孩子相处得久,知道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模式,或者问孩子想让爸爸说什么话,你愿意听?或者让学习成长过的妈妈教,爸爸学,邀请孩子参与,设计成3人游戏,增加在一起的时间,另外一点要在孩子面前多夸爸爸做得好的地方,妈妈在他们二人中间是粘合剂,做好了,三口之家一定会相亲相爱的,祝福你们
3、13岁的女孩儿,整天沉溺于手机游戏币和电视,不爱学习咋办?
4、我家儿子今年十五岁,马上面临中招考试,但是孩子到现在还没进入状态,精神状态不佳,早读,上网课都打瞌睡,要么就是不记笔记,乱动,不管干什么事都不专心,看着他上课,我的心情很不好,真想把他掐死算了,作业是多一点都不想写,能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已经是谢天谢地了,我现在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5、孩子上初二,最近非常叛逆,不管我说啥,都表显的不耐烦,不愿听大人的话,怎么办?
这三个问题是关于青春期的,上面的表现都是这个年龄段的正常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曾经在孩子小时候,有过或多或少的压制,控制,唠叨,孩子这是在寻找自我,用这些这些行为来证明我是独立的个体,与你是有界限的,你让我学习我偏不,跟你对着干,你生气,无可奈何是他想看到的,因为他曾经也被压抑得喘不上气来,而你却视而不见,有句话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唯有尊重,尊重他是个人,是个独立的人。这么大的孩子你坐他旁边看着他学习,换位思考,你工作时,有个人坐你旁边看,你心里什么感觉,再加上你心情不好,你能忍住不发火,你说的话肯定难听,那不更破坏你们的关系吗?亲子关系不好,就不要谈学习,否则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反抗。如何让亲子关系好,就是去发现孩子的优势,扩大优势,你会发现孩子没有问题,为什么大家对孩子的学习这么关注,实际上还处在线性思维,让孩子考个好高中,再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媳妇或者找个好丈夫。但这是唯一的出路吗?条条大路通罗马,想让孩子将来成功健康幸福,唯有找到孩子的优势。关于如何找到孩子的优势,今天不是专门的课程,有机会再谈。转换思路,持续学习,父母成长一小步,孩子进步一大步。
6、教育孩子和老公意见不一致,咋办?
7、我家儿子15岁,老公是一位爱抱怨指责的人(原生家庭影响),儿子如果有点事他看不顺眼就会用抱怨的语气说,儿子就不想听,他俩就开始吵然后打架,我想和老公沟通,他认为我是偏袒孩子,娇惯孩子,他还意识不到他有抱怨的语气,我该怎么平衡这种父子关系?
6.7这两个问题基本一样,咱们就放一起解答,一个看似有问题的人,其实他是在用问题呼唤爱,当你看到爱人爱的渴求时,你更能理解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的缺失可能太久,再加上孩子青春期,自我意识比较强,很难听进爸爸说的话,在提问中你提到原生家庭的概念,你对心理学接触得比较深,周正教授说过,把丈夫当大儿子养,养好了,你就有双份爱,家中有一个明白人就行,妈妈是父子二人的粘合剂,多给予爱人爱,看见他,说出他此刻的心情,当爱人发现,你比他还懂他,他就释怀了,他不再向外求,不再去抱怨、指责打击孩子,这个过程是疗愈爱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你学习在生活中运用的过程。
从上面的问题,看似是孩子的问题,爱人的问题,实际上与自己跟自己的关系有很大的关系,当日常生活中,不带自己的分别、高低、贵贱,没有什么对和错。
别挑挑拣拣,找这个毛病,找那个毛病,那都是你在修别人,不是修自己。
碰上阻力了,碰上困难了,那么反过来找一找我错在哪里。
不要找别人错在哪里,你找别人错在哪里,你睁开眼都是对立面,都是错的,就是我自己对。
当你感觉你自己对的时候,你没有上升空间了,你没有机会再提升自己了,因为你都对。
这是落实到每一个行为上,碰上什么问题找自己,“我哪里错了?”
在爱的环境中长大,作为成人,他习惯于关心人、帮助人、悦纳人、宽容人,同时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关怀,与人交流自然,容易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会上若有以有爱的人为主体,家庭中的夫妻、工作中的同事、社会中的人际,必然友好。
爱是和谐的必要条件,而和谐是人类生活幸福的前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