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在舞台上告诫于谦和一干观众们说,你们不要总是看那些两三个人就演完的电影。
啥两三个人演完的电影,你懂的。
多少是多啊,要啥自行车,反正,我是不信邪。为啥不看,拍出来不就是个人看的吗,我还就爱看这些个两三个人就演完的电影,不然也对不起这篇文章的题目。另外,有共同爱好的同学大方私下交换一下资源哈。相信有故事的同学应该都藏了不少网址,懂得骑兵和步兵的差别,也必然清楚那些个两三个人演完的电影,都藏在数字加字母的组合代码里,比如【IPV-9527】。这是郭德纲老师说的那些个,然而,我今天和大家聊的是完全不需要代号的,霸不霸气?
直接剧设:女主深夜打电话给导演,有事要说,而且还非得:当,面,说。
影片第一个镜头,机位给的很低,是酒店里最常见的白色拖鞋,一个男人的声音一边应着门铃声,一边急匆匆的穿裤子和衬衫,白炽灯下灰蒙色的镜头里,红色的底裤很显眼。一墙之隔的门外,一个穿着红色T恤的女生蹲在地上,手里摆弄着一个红色的一次性打火机。镜头在室内和室外来回切换,室内男人急促和门外女人不紧不慢的等待。
门开了,男人请女人进到房间。男人第一句话,你也太神速了,我这还全裸呢。
这里的男人和女人分别是,导演和女主。而接下来的全部剧情都将发生在这个房间里。两人一对话,话题很自然接上了两人都在场而且刚结束的酒局。由此开始,在酒店房间,一男一女在天亮之前,进行了一次围绕着剧本和角色,但又不局限于剧本和角色的,由浅入深,再由深至浅的对话。而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全部剧情。如果我们足够宽容,接受这两个人在酒店房间里聊个通宵算是剧情的话。或者,我们把它看作是一幕话剧,可能会容易接受一些。
从通常的经验出发,这种记录导演和女主讨论剧情、剧本和角色塑造的过程,应该是关起门来的事情。再不济,这种完全像是他们讨论中的电视剧正片的“花絮”,也应该是帮助关注或者导演、女主的粉丝去理解剧集或者偶像的“番外”内容,就这样能把花絮拍成正片的算是另类了。对话从酒局上的闲扯开始,从酒局、酒后,聊到彼此、彼此认识的人在酒局上的表现,酒后的表现,接着突然一个拔高——聊到普遍的人,聊人是酒前表现真实,还是酒后表现真实;再聊到如果没有酒的话,人在什么时候是真实,什么时候是装,再接着一个拔高上升——聊更大更抽象,更绝对意义的真实和装,聊人飘着的梦想和活在当下的现实:人到底是活在梦想里,还是活在现实里,人的真实是为了现实,还是为了梦想,或者相反,装才是。
女主说,(回头看现在的生活)读书,上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导演马上附和,两人感慨了一圈之后,谈话进入了正题,女主表明了深夜敲导演们的目的,也是影片的第一次戏剧矛盾的出现:女主提出来,这部戏她不演了,觉得戏太假,剧本太假。而且觉得在生活里也不想再演了,与人相处的时候绝对自己假,所以决定不考虑各种利害关系,提出来不演这部戏了。跳出这部电影,估计现实生活里把同时又是这部电影导演的女主逼的不容易,她自己憋的够呛。所以,这回可算是借电影实实在在的发挥了一把。借着角色说话,人生在戏里。两个人一大段时间的对话里,虽然是围绕着电视剧,拍还是不拍,女主演还是不演,剧情怎么改合理,人物怎么调合理。可是,有意思的是,女主始终都没斩钉截铁的说不演,导演也没有死皮赖脸的硬劝,俩人反正就是不直接说演或者不表演,绕着这个点,继续扯圈,劝和、劝散、自嘲和嘲人。
导演说,(作势要跪求,女主拦)这就跟当爹似的,跪下就知道了。
导演说,什么事别一上来就拒绝。
导演说,一想起青年时光,发现一生的好日子都过完了。
在对话时而密集,时而松散的节奏里,他俩,坐着聊,站着聊,蹲着聊,躺着聊,从臭贫开始聊,到开始编着故事聊,编别人的故事聊,也夹杂着自己的过去聊,聊小人物的故事,聊故事的背景,聊价值观、聊世界观、聊人生观,导演努力地想控制对话的节奏和方向,把每一段对话的落脚点引导到当前的电视剧上来,引到剧本上来,引到角色上来,竭力却又尽可能不留痕迹地从各个主题上尝试说服女主。相反的,女主自持清醒,保有着自己的观念的底线,据理力争。相持之下,导演毕竟有求于人,心虚且气不足,婉转妥协。一番拍与不拍,演与不演,坚持与放弃意义的讨论,又回归到,人选择做很多事情,到底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维护自己希望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梦想中的人,那个自个儿认为好过“自我”的超我。累,苦,也就忍了。导演也把这一点给认下了,他心里也清楚,自己确实就是这么个人,不然何必有这么一出呢?
戏如人生,借戏发挥。女主调侃导演把自己放到了戏里,把自己想说的话都放在他们讨论的剧本里说了,给戏里的人物说,给戏里不同的人物说,把真实的自己拆成了好多个角色,好几个剧中人,他们分别替导演说了不同场合的话,扮演了导演的某个侧面,有些是属于现实的,有些是梦想的。导演怒了,更多的是羞了,或者说是恼羞成怒了。态度180°反转,反而不打算继续再拍下去了,女主经过一夜的辩论,又觉得心里的情绪释放的差不多了,而且,在辩论里分明的占了上风,开始又觉得电视剧可以拍了。导演和女主的角色的观点调了一个个儿,女主开始安慰导演:人生都没有只真实不装的,其实人生并不是那么失败,也不需要那么多真实,那么多真善美。
老徐说,生活就是这样,一切都是理所应该。
这不玩呢吗?看了一晚上俩急赤白脸的,结果又和好了,而且还反转了。各种大道理说了一堆,信仰也说了,终极理想也说了,各种不满都说满了,结果就是个这。说白了,这就是个戏。也直白的告诉我们这就是个戏,戏里是真的,戏里也是假的,戏外是真的,戏外也都是假的。
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导演承认,对人的恶意,往往并不完全是别人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而是因为坚持了被自己误认为的无限正确的正义。
从深夜到黎明,一直到眼瞅天都亮了。到了1小时25分钟的时候,电影的高潮终于来了,如果算是高潮的话。这段对白给整个晚上的讨论提升了一个高度,做了一个总结。
导演说,人和人都互相信任。
导演说,人有大无奈,梦想是舒服的。
临到天亮的时候,女主说饿了,导演立马给剧务下了一个跑步执行的“外卖”任务。女主吃了导演的外卖“炮弹”,最终又决定电视剧可以继续拍下去了,导演也很开心的接受了改剧本,改台词,改人物。女主在戏里发泄完了,现实里的导演也接着女主吐槽完了,于是,大家相欢无事。电影的最后,副导演拼了命的各种叫门,喊导演起床,出发去拍外景。屋子里,导演和女主角假装没听见,把所有的灯都关了,和各自手机里的“朋友”道别,然后开心的在一片黎明的光线里,笑的开心。
人总是不愿意被从梦里拽出来。
【梦想照进现实】,走的是“老派文艺”的路子,看名字都像是译制片。片子应该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更别说看过了。毕竟是2006年的电影,10多年前了,而且当时也完全不是热门电影,哪怕是文青扎堆不蹭热度的豆瓣,给它的评分也就是6点多。所以,没看过也并不出奇。不然,我怎么会说,我看的是你们不看的电影呢。电影的导演是现在已经不怎么出现在大家视线里的老徐,徐静蕾。和电影里的导演一样,作为这部电影的导演,老徐同样自觉不自觉的会把自己投射到角色里,所以,换个角度说,这是一部充满着各种“隐喻”的电影话剧。女主向导演的最后妥协,实际上也是老徐对现实的最终妥协。老徐把自己的底儿一翻,自己拍这么一部电影,和女主找导演一样,不过是吐槽而已,是发个牢骚,该装的自己还是会装回去,把底儿兜住。这是个底儿,是示个弱。
老徐在电影里同时出演了女主角,男主由话剧大咖韩童生老师出演,而本作的编剧是大名鼎鼎的王朔。等大家有兴趣看过电影之后,肯定会很深刻的体会到王朔的语言风格。其实,王朔的风格在70、80后里是有着特别的一种情感在里头,是那种对于生活的带那么一点“狡黠”的坏,嘲讽也自嘲,反抗却也世故,尖刻同时圆滑,有市井的沉沦同时有智者的痛苦,反正是个矛盾体。
王朔说,割了鸡巴敬神,神也得罪了,自己也疼死了。
这种风格不知道在现在90后、00后的文化语境里,到底意味着什么,代表着什么,还真不好说了。希望不喜欢这种台词风格的,也能够把电影看完,郭德纲说,你不喜欢京剧,就多听听看,听着听着你就喜欢了。或许,你能从电影里看出暧昧也说不定。
尾记
梦想照进现实,现实照进梦想。电影可以一直看,反复看,从中间儿看,倒着看,没事打开了,随便从什么时间看起,听他们说话,闭着眼睛,想想自己的生活,想想梦想,想想现实。就好像每天的我们,不管白天里发生了什么,睡一觉,第二天,生活继续,继续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