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很多三毛迷心中排名第一,有句话说每个文青心中都有一个撒哈拉。该书围绕三毛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的生活展开。透过这本书,更了解三毛这个人,了解她对于流浪,对于心灵故乡的阐释。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这句话很多地方都以为是来自这本书,但其实并不是书中的语言,应该是大家对三毛这本书的一个美好评语。但并不妨碍让无数文艺青年对撒哈拉沙漠充满幻想和向往。
其实,他们在沙漠的生活与我们平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没有区别。荷西为了赚钱拼命干活,甚至是高风险的工作,而在当地看病更难,买新鲜蔬菜更难,想吃心中念念不忘的美食也吃不到,也感受不了现代文明的便捷,看电视上网刷微信更不可能了。
只是三毛对待生活的方式如何呢?我个人特别喜欢她的执着与狂热。在日常无奈的日子里,她依然追求着撒哈拉沙漠里的繁星。
撒哈拉的生活难以让一个风花雪月的人忍受却也被她过成了诗歌一般,若撇开一切世俗的衡量标准和眼光,人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是世俗的生活?还是自己追求的人生旅程?
她和荷西在沙漠里走路去结婚登记,在连饭店都难觅踪迹的地方,没有办酒席的结婚过程中,只有幸福感满溢。
其实当时三毛与荷西的生活并不容易,以至于不得不离开大加那利岛,来到偏远的拉帕尔玛岛来工作,但是有彼此就是幸福。
当然,从书里可以看到三毛多爱这个靠近撒哈拉沙漠的小镇,她和荷西曾经多次在沙漠穿越,旅行,去沙漠历险和所遭遇发生的种种故事很精彩也令观者难忘,非常人所能接受的过程但是他们夫妻都很享受这些经历。
这些小故事使这本书充满活力,这种流浪的艰辛因为有一个相伴的爱人,所以可以通过轻松诙谐的文字描述下来。
在三毛笔下,撒哈拉这是一个如此美丽的地方,有着壮阔的风景线,和惊艳的山水。当然也有现在看来保留很多落后习俗的撒哈威人,他们的世界里女人没有任何地位,不能轻易摘下头巾,12岁就嫁人,也没有学习知识的机会,极少洗澡,生病不去看医生等等。
但是他们一辈辈在那里繁衍生息,就像三毛感兴趣他们的某些习俗,又反感着他们的陋习一样,这里也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有自己的生存规则。
我自己对书里三毛把一个坟场区的家打扮成杂志都想推荐的家,这个白手成家的过程特别喜欢。
因为每一件摆设、家具都来的不易但是又很有缘分,如荷西自己动手做的各种家具,棺材板做的沙发,在沙漠里买的老人家的绘画石,还有那些垃圾堆里捡来的各种装饰品。
总之物品有自己亲手参与,为美而花些钱让生活过的很美一些的生活哲学是值得的。
曾经有很多人怀疑这本书的真实性,也怀疑过荷西这个人,但是我还是相信这个故事真实的存在着。文字也许有些美化,但是发生的事情一定是有原型的。
三毛与荷西的爱是真实的,找着一个灵魂伴侣尤其幸运,彼此有共同的价值观,对彼此的生活都很尊重。所以后来荷西先离开了,三毛一直无法忘怀而最后选择自杀。
接着说说现实中他们在撒哈拉沙漠附近小镇的真实的家。
三毛与荷西的家在大加那利岛的滨海小镇泰尔德(Telde),关于这个岛的介绍,用三毛的话说,大加那利是个很商业化的地方。因为舒服的气候,无数欧洲人在冬季来这里度假和购物,这里早已是一个国际化的旅游城市。
三毛不喜欢游客们热爱的繁华,却又因为这里最接近她热爱的撒哈拉而定居在这里。她和荷西选了远离市区的一处住宅,就在离开这道山谷不远的一处山坡上。
写到这,想到曾经看过一篇游记,作者是去拉帕尔玛岛探寻荷西的墓。拉帕尔玛岛面积728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0万,中部有被辟为国家公园的塔武连特(Taburiente)火山口,其首府圣克鲁斯是一个港口,也是早年荷西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荷西之墓
荷西先生就埋葬在这片土地之下事实和真相,往往比想象得冷酷。只是有爱的人陪伴走过的那段人生旅程,仍然足以让我们深受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