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的概念最早出自《韩非子》,你可能听说过那句很有名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就是侠的出处。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战国时期,他的智慧、学识和文字功夫都是顶尖级的,他做的国家制度设计是非常严酷的。在韩非子看来,要建立国家法令的权威,必须除掉两类人,一类是儒,另一类是侠。因为儒生的学说会扰乱法纪,进而动摇君主的观念;而游侠聚众持有武装,标榜个人气节,会破坏国家禁令。按照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的考证,当时的儒和侠来历相似,通称为游士,就是游荡的士人。在春秋时期,士人是低等贵族,凭能力为国君服务。士人所接受的贵族教育文武兼备,在庙堂上,他们是文雅的君子,到战场上就要冲锋陷阵。到战国时期,旧贵族阶层崩溃,他们流落到民间成为游士,有的做了儒士,有的就做了游侠,各代表旧传统的一面。
历史上对侠客这个群体最早的详细刻画,是《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司马迁写的是从汉朝初年起的几代布衣之侠,也就是身穿布衣、居住在市井里的平民侠客。这些平民侠客的特点是,无视朝廷法令,只按照个人心中的道义来行事,他们一方面行事偏执、睚眦必报、心狠手辣,另一方面也重誓言、轻生死,不计个人安危解救他人脱离苦难。由于行为豪迈,仗义疏财,他们的身份虽是平民,但在当时都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司马迁对游侠精神是相当赞赏的,他还特别激愤地强调,绝不能把这些平民侠客和那些依仗财势、欺凌弱小的凶暴豪强混为一谈。
另外,我们知道,《史记》里还有另一篇《刺客列传》,在司马迁的分类里,刺客和侠客是有明显区别的:刺客们搞暗杀,是为了报答贵族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是从个人情感立场介入权力斗争;而侠客们是为没有关系的人主持正义,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而牺牲自己。但另一方面,侠客们的行为是违背法制的,这与西汉初年处在由封建制到郡县制过渡期皇权不集中有关。侠客们对公权力采取的是无视态度,与人建立的是私人关系,游侠的侠义精神跟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相比,更加直爽,更加个人化和民间化。
这就是历史上早期真实的侠客形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