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体育
普鲁申科和马顿——成就了彼此的合作者

普鲁申科和马顿——成就了彼此的合作者

作者: gio33 | 来源:发表于2018-02-22 22:10 被阅读679次

    也许有些人生来就该在一起。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姑且称他们为“珠联璧合”吧,虽然有些俗气了。

    而普鲁申科和马顿就是这样的。

    普鲁申科

    从普鲁申科这方面看,似乎他并不需要结识马顿就已经很辉煌了。

    1996年,14岁的他便夺得了世青赛冠军。

    1998年,普鲁申科正式出战成人组,相继赢得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的银牌与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的铜牌。

    1998年奥运会后到2002年奥运会的四年奥运周期,普鲁申科一共出场主要比赛35次,在23场中获得金牌。

    2002年,普鲁申科在盐湖城冬奥会输给了亚古丁获得银牌。

    2002年奥运会后到2006年奥运会的四年奥运周期,普鲁申科参加国际国内大型比赛27次,24次获得金牌。

    一直到2006年退役前,他横扫了整个冰场。

    在冰上飞翔的普鲁申科

    然而,普鲁申科依然会被人们所诟病。只因为他的技术太强了。凭借天才的跳跃能力和极强的柔韧性,他在14岁时便学会了第一个四周跳。后来他第一个完成了女运动员才能完成的贝尔曼旋转,并将它作为了自己的招牌动作 。

    而正因为拥有如此亮眼的跳跃,让人总觉得普鲁申科距离冰上的王者好像还差了一点点的什么。幸运的是,他遇到了马顿。

    两个人是在2003年相识的。在这之前,马顿就已经是马顿了。他是匈牙利一流的小提琴手。一名从四岁便开始学琴的天才提琴手。二十岁之前,他就已经是古典乐界的侨楚,曾经多次在重要的场合或是大演奏厅演出,已经与柏林爱乐这样著名的乐团合作了。二十一岁的时候,他还得到了蒙特娄音乐比赛的金提琴奖。匈牙利政府为此颁发给他一把“斯特拉提瓦里名琴”。

    与普鲁申科的相识,对马顿来说也同样是个契机。借助与普鲁申科的合作,马顿把他的音乐送进了更为广阔的领域,也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欣赏。

    从此,马顿成为匈牙利为数不多的世界级的小提琴音乐家。

    《教父》——冰上王者的风采


    普鲁申科.06都灵冬奥会.教父

    在很多冰迷的眼中,两人合作的巅峰是2006年的《教父》。凭借这套节目,普鲁申科以绝对优势获得了都灵冬奥会的冠军。站在冠军领奖台上的普鲁申科从容而淡定,因为他已经超出第二名30分了。他就是冰上真正的王。反而站在亚军领奖台上的兰比尔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当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只要普鲁申科不摔三次,那金牌就不可能是别人的。

    《教父》

    而帮助普鲁申科以绝对优势夺冠的配乐,便是马顿做的。

    《教父》并非马顿的原创,而是根据电影《教父》的主题音乐改编而成。但是这样的一曲《教父》却并不是对于电影的简单重现,而是马顿为普鲁申科量身定做的。这一版的《教父》,不是马龙·白兰度的《教父》,而是普鲁申科所独有的教父。为普鲁申科在这一套动作里表达着他独有的情绪,展现着他独有的风格。而这不属于任何人,甚至也并不属于那部电影。

    电视评论员是这样解说普的表演:“现场观众的狂热足以将冰雪融成岩浆,作曲家马顿为《教父》谱写的每一个重音都在触动着人们亢奋的神经,一个四周跳,两个三周半跳(3A)和4个三周跳,普鲁申科用华丽的演出传达着专属于俄罗斯人的苍凉和霸气。这不是二十四格的电影,普鲁申科穿越了马龙·白兰度和阿尔·帕奇诺。”

    普鲁申科在冰上飞舞

    有疯狂,有霸气,有嚣张,还有一种莫名的苍凉。普鲁申科为《教父》赋予了他自己的东西。据说,在奥运会比赛前,普鲁申科经历了严重的伤病,又承担了巨大的压力。而就在比赛进行的同时,他的母亲重病在医院里等待着手术。种种个人的经历,都被他寄托在了这套《教父》里。他将《教父》变成了自己的,赋予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更赋予了他独特的魅力。

    而帮助他实现这一点的,正是经由马顿改编后的音乐。据说马顿在编曲时先看了普鲁申科在冰面上的动作,才决定采用怎样的音乐。说不好是普鲁申科的动作给予马顿灵感,还是马顿的音乐释放了普鲁申科的潜能。这摆脱了电影原声束缚的音乐,确实给予普鲁申科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让普鲁申科攀上了更高一级的巅峰。在他的整套动作里,不再只有炫技式的旋转和跳跃,而多了更多精神层面的探索。他不再凭借高超的技巧来打动人,而是用他的舞蹈,他的步点,他的情绪感染着全场所有的人。在那一刻,他不是在竞技,而就是一位舞者,一位被称为“普皇”的冰上舞者。

    《爱情探戈》的遗憾


    普皇 - 长节目《爱情探戈》

    很遗憾的是,这种完美的合作却并没有延续下去。令所有冰迷感到无比遗憾和意外的是,普鲁申科在奥运会结束后便宣布退役。

    因为还年轻,因为还在人生和运动的巅峰,所以关于他复出的传闻,始终甚嚣尘上。只是,普鲁申科再也没有在任何正式比赛中亮相,让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

    直到2009年,在俄罗斯花样滑冰运动全面衰败后继无人的情况下,普鲁申科宣布复出。2010年,从俄锦赛到欧锦赛再到温哥华奥运会,他出现在各个大赛的赛场上。而这一次,他靠的是一套《爱情探戈》。

    《爱情探戈》

    而为他量身定做了全部配乐的,还是马顿。

    这一套节目可以说既成功,又失败。非常遗憾,《爱情探戈》并没有为普鲁申科带来另外一块奥运会男子单人滑的金牌。

    但是,痛失金牌的普鲁申科却可以高高地昂起他的头。当最终的分数公布以后,当人们得知美国选手雷切萨克的分数超过了他时候,全场观众并没有为冠军送出掌声,而是一片哗然。

    “为什么?为什么?”一连串的质疑声在观众席间响起。

    在颁奖典礼上,非常罕见地,人们拿出了最多的掌声送给了银牌的获得者普鲁申科,而得到冠军的那个美国人却似乎被人们遗忘和冷落了。

    事后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只跳3周跳的美国人能够取胜?

    然而关键并不在这里。让人们对裁判的打分结果愤愤不平的并不在技术上。

    无法否认,此时的普鲁申科在竞技水平上已然无法与巅峰时期的“普皇”相比。但这时的他却更加懂得如何在冰面上驾驭自己,如何更好地展现出超凡的美。

    这时的他,少了霸气,少了惊人的跳跃,少了年少时的轻狂,却多了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内涵,也懂得了如何表现异常丰富的情绪和格外动人的美。在冰上飞舞旋转的他,即便在动作比不上巅峰时期的自己,但却美得动人心魄,美得直指人心,美得让人们重新思考起了花样滑冰的精髓所在。不在令人头晕眼花的跳跃,不在惊心动魄的炫技,而只在于美。是的,就是这么简单。

    而此时的马顿,已经与普鲁申科合作了六七年,彼此之间更加的心有灵犀。这套编曲马顿完全是为普鲁申科一个人而作的。他掌握着普鲁申科所有的动作细节,也把一切微小的地方全部设计得妙到毫巅。

    冰迷是这样评价跳着《爱情探戈》的普鲁申科的:“他时而动情,时而狡黠,时而骄傲,时而忧伤,时而稳重,时而轻浮,各种情绪间他来去转换,收放自如,轻易地撩拨着他人的内心世界。”

    是的,普鲁申科无疑是做到了。他与音乐完美地结合着,表达着最为动人的美,征服了除裁判以外的所有人,让这套《爱情探戈》成为永久的遗憾,也成为让冰迷们久久回味的经典。

    《尼金斯基礼赞》——永恒的经典

    当然,在众多普迷的心里,最震撼的还要数那套《尼金斯基礼赞》。


    普鲁申科 plushenko 04世锦赛 献给尼金斯基 高清版

    这是普鲁申科与马顿第一次的正式合作。

    斯瓦拉夫·尼金斯基是俄罗斯的舞蹈家,在国际舞台上享有盛名。他打破了因循已久的古典芭蕾模式,推翻了古典芭蕾的美学,因而被称为“舞蹈之神”。

    而普鲁申科的这一套《尼金斯基礼赞》便是献给他的。

    在俄锦赛上,十名裁判无一例外地为这套《尼金斯基礼赞》打出了艺术分6.0满分的高分。这是史无前例的高分,也是普迷们后来津津乐道的奇迹般的6.0。

    有人甚至称这套节目已经超越了花样滑冰运动,而成为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而《尼金斯基礼赞》,普鲁申科跳了整整一年,除了为他在俄锦赛上取得惊人的艺术分满分外,还为他赢得了各种荣誉。然而,最让人们喜欢并且怀念的,恐怕要属世锦赛那次非常意外的“折戟”。因为在那场比赛里几乎囊括了所有能够成为经典的元素。

    依然是马顿做的编曲。当第一个音符响起来的时候,从普鲁申科的第一个动作开始,人们便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尼金斯基的影子。而当主旋律悠然而起的时候,普鲁申科如同被尼金斯基附体一般在冰上起舞,甚至有人惊呼他就是尼金斯基的转世。

    《尼金斯基礼赞》

    不错,普鲁申科有着深厚的芭蕾舞功底。然而远远不止如此。马顿的编曲,让普鲁申科展现了他在舞蹈上的巨大魅力。这套节目不同以往,并不注重力量和跳跃技巧上的炫耀。整套动作都显得格外的柔美。

    尤其在那阴郁、婉转、优美的主旋律的伴奏下,普鲁申科向人们展现了他最为细腻,优美,抒情的那一面。每一个舞步,每一个的旋转,甚至每一个抬手,都是那样的撩动人心。

    人们总会说普鲁申科不懂得如何融入音乐。然而这一次却不同了。他和音乐完全融为了一体。他不仅把自己,也把全场的所有人带离了比赛,带离了竞技。他带领着人们进入到了截然不同的一个另外的世界。一个属于芭蕾舞的世界,一个属于花滑的世界,一个属于普鲁申科的世界。人们在那个世界里沉迷,陶醉,流连忘返着。

    然而,特别突然的,他在冰面上摔倒了。摔得非常意外。他没有在跳跃或者高难动作上摔倒,而是在最普通的滑行中,在光滑平坦的冰面上突然摔倒了。摔得异常诡异,也异常的狼狈。

    有人将他的这一摔称作“上帝之摔”。好在这一摔并没有让他丢了金牌。裁判们仍然被他的表演征服了,给他打出了接近满分的高分。

    虽然这样的一摔反而使这次表演被人们时常回味,但普鲁申科显然对于自己的表现很不满意。好在,还有赛后的gala(答谢演出)。而在gala上,全然放松的普鲁申科拿出了他最好的状态。

    而马顿也赶来了,为好友亲自助战。他们两个人就好像雄赳赳的战士,奔赴着各自的赛场。

    在冰面上,普鲁申科自由地起舞着,做着各种旋转和跳跃,弥补着正式比赛中的遗憾。而这一次,他没有再摔,反而戏谑地做了一个假摔的动作。他自己也露出了笑颜,和观众们分享着在冰上起舞的快乐。

    而马顿也拿出了自己的利器——那把“斯特拉提瓦里名琴”。在场边,马顿用这把传奇的小提琴拉起了《尼金斯基礼赞》的旋律。出色的技巧,美妙的旋律,外加乐曲的感染力,让听者的心也和着小提琴的乐音跌宕起伏。

    在那一刻,一位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一位伟大的花样滑冰运动员奇妙地融为了一体。他们向尼金斯基这位伟大的芭蕾舞艺术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也为花样滑冰献出了自己的礼赞。

    《尼金斯基礼赞》

    普鲁申科和马顿,一个花样滑冰运动员,一个小提琴手,就好像两条平行的直线,似乎没有任何的交集。然而凭借对于艺术的无限热情和热爱,以及绝佳的天赋,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并且碰撞出最为绚丽的火花。

    人们始终都无法忘记,在《托斯卡》的mv里,两个人站在电梯里的相视一笑,还有那一笑之中的默契。真要感谢那样的默契,既成就了普鲁申科,也成就了马顿。更成就了《教父》、《爱情探戈》、《尼金斯基礼赞》等在花滑历史上供冰迷们久久回味的一个又一个经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普鲁申科和马顿——成就了彼此的合作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hek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