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开头,“我”,听一个“顶生疏的朋友”讲了一个故事。
这朋友十九岁,女孩子,“采取了冷静的,纯粹客观的,中年人的态度”,讲了“一个悲哀的故事”。
“我”听故事的态度,“有一种不应当的感觉,仿佛云端里看厮杀似的,有些残酷。”
以上引号内文字,是小说原文,待我读完全篇,回顾它们,仿佛进入了《红楼梦》的世界——
我们知道,《红楼梦》的开篇,就是花了力气预告结局的。
《第二炉香》的故事,的确残酷。
故事是这样的——
一位香港某大学的教授,40岁,迎娶了19岁的新娘。
年龄差距不是最大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新娘的姐姐和妈妈,以及新娘所受的教育。
新娘的姐姐结婚了,又离婚了。
据她说,她的丈夫是个“畜生”。
在结婚当天的上午,教授在新娘的家里,遇到正在哭泣的新娘的姐姐。
为什么哭呢?因为姐姐担心所有的男人都是坏东西。
这让人莫名其妙。
但后来发生的情况就让人毛骨悚然了。
在新婚之夜,新娘跑了出来。
他跑到离丈夫住处不远的学生宿舍,对学生们说,她的丈夫是个“畜生”。
当晚教授恍然大悟——新娘姐姐的丈夫,和自己一样不是个“畜生”,是很正常的人。
不正常的是新娘和她的姐姐。
她们太纯洁了。
她们被妈妈教育得太纯洁了。
正常的夫妻生活竟让她们无法适应。
这是性教育的缺失造成的。
新娘在新婚之夜跑出来,不仅去了学生宿舍,还去了校长和教导主任那里。
结果事情闹得满城风雨。
教授想带妻子提前去度旅行蜜月,借此平息风波。
但事情没这么简单。
很快,他在校长逼迫下不得不辞职。
后来在教导主任的妻子的逼迫下,他遭遇了更大的窘境。
最后他选择开煤气自杀。
直到最后一刻,悲剧的底色才显露出来。
好个深藏不露的张爱玲。
震惊之下,回头去看小说的开头——原来一切早有预示。
小说开头,已经暗示了小说的主旨。
所谓以经解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红楼梦》不也是这个套路吗?
可见,张爱玲作为红学专家不是白给的。
最后,来看才气纵横的小说结尾——
“煤气的火光,像一朵硕大的黑心的蓝菊花,细长的花瓣向里拳曲着。他把火渐渐关小了,花瓣子渐渐的短了,短了,快没有了,只剩下一圈齐整的小蓝牙齿,牙齿也渐渐地隐去了,但是在完全消灭之前,突然向外一扑,伸为一两寸长的尖利的獠牙,只一刹那,就“拍”的一炸,化为乌有。
“他关了煤气,又关了门,上了栓,然后重新开了煤气,但是这一次他没有擦火柴点上火。煤气所特有的悠悠的甜味,逐渐加浓;同时,罗杰安白登的这一炉香却渐渐地淡了下去,沉香屑烧完了,火熄了,灰冷了。”
——全篇高潮的一刻,意象如此密集而丰富,“小蓝牙齿”(新娘和新娘姐姐的牙齿)、“尖利的獠牙”(舆论与流言的压力)……太唯美!
——悲哀的人世,脆弱的生命。
——这就是张爱玲的苍凉世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