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与十大愿力
佛法正道阿难第一次出行化缘,知道相和法的作用,但并不知道相法的全部。第二次出行,知道相背后识的功用,了解了解脱之道还是要达到无意识状态,知道了无意识状态的过程,但他又走入了知见,立识的过程。
佛陀悟道的时候说“众生皆有如来藏性,皆可成佛”。所以,以十大愿步入,就是通过这个相锻炼我们的道心。也是培养我们的身口意清净。十大愿是普贤菩萨主法立相的,普贤骑着大象,就代表着立相。相就代表了功能,也即白象,大象代表着智慧的象征,所以普贤菩萨骑象就代表了智慧。
一者,礼敬诸佛。通过相建立正知、正见、正行,所有的正法都必须要有这三条,如果没有正知、正见、正行,这个相一定容易走邪。
通过相修炼清纯的心,相背后必须要有身口意清纯的法则,这个法才会达到无意识状态,也是般若状态,包括六度波罗蜜也是如此。所以清净的法则即是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通过赞美别人的时候,使我们自己的心更加清纯、柔软。但是赞美并不是贬低,很多人认为我赞美你了就是贬低自己,这是错误的。如果没有般若智慧,也即变成阿谀奉承。如果你真正清纯的时候,才能看到别人的优点,才能把他当佛赞美,那我们这颗心就是真的清净,也能使我们的身口意更加清纯。
三者,广修供养。就是布施。通过供养、布施,使我们的身心灵达到清纯的状态,供养又叫身口意供养,说赞美的话,包括给人笑脸都是供养。口供养就是赞美别人,意供养也是如此。
《贤愚经》中讲到,有一次佛陀给大比丘说法,有一位名叫叔离的女孩要出家皈依佛陀,佛陀准其出家。这位叔离出家前,非常美丽、漂亮,许多达官显赫向她求婚,但都被她拒绝了。她刚生下来的时候,更加神奇了,身披细软的白纱布,而且皈依佛陀后更加精进、勇猛,证得阿罗汉果。
阿难问佛陀,“这位叔离比丘尼以前修过何种功德?天生瑞相,并且出家不久,便证得阿罗汉道。”佛陀给阿难讲了叔离的因缘,“很久很久以前,有佛出世,名毗婆尸佛,当时有位名叫檀腻伽的女人,非常贫穷,夫妻二人合用一块白布。丈夫出门,便披白布,夫人裸坐草中;如妇人出门,丈夫则用草遮挡身体。这日夫妇俩相聊,妇曰:“我们这世这么贫穷,只因过去没有布施供养,今日听说佛陀来此地方,我们应该想办法供养、布施,以改变我们现状。”可是夫妇二人,只有这块白布遮身,再无其他任何财物。如果不供养佛陀,佛陀很快就会离开此地,二人最后决定,把这块白布布施出去。
这时正好佛陀的弟子经过这里,二人便叫住比丘,说到,“能否请您来一下?”把比丘叫到他们的窗前,夫妇二人把白布恭敬地供养给比丘说,“请您把这块布带给佛陀,我们把这块布供养给佛陀,祈求佛陀的慈悲加被。”佛陀接到供养后,对众人讲,在所有的布施、供养中,此人的心最清纯,他日必得无上福德,此人即是今世的叔离比丘尼。
真正的供养、布施,即是三轮体空,又名三轮空寂。一、施空:施者忘施,所施舍皆空也(心内不见布施的我)。 二、受空:受者忘受,所受者化空也(外不见受布施的人)。三、物空:物者忘物,所施舍之物皆空也(中不见所布施的钱、财、物) 。
三轮体空就是(人无我、法无我、无对境),即布施者、所布施之物,与受物者,谓之三轮。行布施之后,此三轮相,空无自性,不存于心,名三轮体空,后五度亦如是。外不见布施的相,内不见布施的我,中不见布施的财。布施的你也不见、布施的我也不见、布施的财也不见。连布施的我都没有,它就是进入到般若这个境界。但是可以说,相背后的境界你不能小看,因为它也能成就辟支佛,辟支佛就是法身。
佛法正道四者,忏悔业障。忏悔自己的业障,包括我们过去世所做的不好的地方,都叫忏悔。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有很多过去做的恶事,正所谓身口意三业。我们都要忏悔进入到无意识的修行状态,心性才能柔软,才能释放我们的业力。消业的方式有很多,包括念经,身口意供养,这些都属于在消业。
五者,随喜功德。随喜功德有些相似于布施,随喜实际上是让你清除贪嗔痴慢疑的我。在随喜别人的时候,要放下自我。能够随喜别人的时候,也就没有嫉妒,别人做的好事你会为他高兴。哪怕是你的恶缘做了好事,你也会随喜他,能做到这一步,就是般若。如果没有进入到般若状态,你就是在分辨。
六者,请转法轮。请转法轮就是广结善缘,随缘说法。应每一件事以方便法、清净原则随缘、智慧,哪怕是给别人讲个故事,讲个道理,让人受到启发,就叫请转法轮。
佛法正道七者,请佛住世。请佛住世,指的是正念、正行。在任何时候都要有正知、正见、正行,即是请佛住世。比如有痛苦的时候,有佛在;迷失的时候,有佛在,你还会痛苦吗?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多听圣人讲的正知、正见、正行。努力精进自行,不断提高,包括每件事举手投足都观注自心。
九者,恒顺众生。没有我执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恒顺众生;没有我执的时候,才是最大的精进;没有我执的时候,就是放下了自我。没有我执的时候,就是心净、平安。没有我执的时候,就是吉祥如意;没有我执的时候,就容易达到无意识状态。
十者,普皆回向。我们所做、所行,所有善行的功德,都用清净、无相的心回向给众生、冤亲债主及亲人。
佛法正道阿难通过佛给他讲解的立相原则和相背后识的关系,直到无意识的理论,基本上把佛的思想和解脱之道的原理整理清楚了。又把十大愿力和立相的原则结合清净法则,总结出一套完整的体系和理念。
对于清净彼岸和证果的原理,以及心法的结合产生能量即定力的解义,思维大开,以为知道法和法性即是开悟。殊不知道这正是识运作的全部状态。和我们今天修行的一些人很相似,以为明白了、理解了,知道了就叫开悟,而没有深入了解自心深处的业力、惯性、执着,分辨等等的强业。这些需要下苦修行,严守清净法则,才能解决轮回的根本。不经一番寒彻骨,不努力修证自己,怎能见佛之光明?
转载自《楞严经》
佛法正道实际上从相法上来讲,相有重要的作用,磨练我们的身、心、灵到今天我们还在受益。在生活当中,这个世界你看到的处处都是相,还要通过相练习我们的如是心,提高我们的法性、定力和能量。所以相对我们修行至关重要。
所谓的修行就是生活,所以道肯定在生活中,那你就要通过生活来磨练自己。如果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即使持戒、忍辱,也不会觉悟。如果没有忍辱,遇相就会分辨,那就是业。忍辱波罗蜜就是让你通过相,忍天下难忍之事,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容就是忍。相法就是这样,通过相提高法性,提高自己。
所谓的持戒就是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走每一步路都不允许思考任何一个问题,这个戒就达到了要求。为什么?你迈每一步路都会看有没有小动物,你会很小心地面对每一件事。每一步都是如此就已经进入定力范围了,时间长久即能证果。这一切都是相的作用,阿难第二次单独化缘的时候,明白了相背后识的重要性。
阿难离开佛三次出去托钵化缘,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提高和觉悟。第一次是通过相去传法;第二次离开佛,他知道相不是了,知道相的背后是识心作用。阿难用识心来观察这个世界和内心世界,已经比相法要明白得多了。
阿难第二次离开佛化缘,代表他又掌握了新的法性。知道学会忍辱,从六度开始修行,也即忍辱。我们修行人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忍辱,通过忍辱修炼我们柔软的心。只有柔软的心才能步入道体,也即心体。通过相来磨练我们的身、心、灵,使之更加柔软慈悲。
现在寺院里的各种佛像,是用来表达世间万物都是具足实相的一种方式,所以相后面又加了个字——法。如果能明白这个相,就了解了智慧,也就不叫相了,叫法了。通过这个相不被染,你的心灵就已经清纯了,目的就是业转法。
所以给别人立相也不能说错,但要讲透。就像现在有好多朋友们没有把相讲透,就变成迷信了。所以相里面又有迷,相看不透、悟不透即是迷。正所谓着相,被相所迷。有迷才有觉,所有的一切法都有两面,觉悟了就是法,迷时就是业。
佛法正道所以《楞严经》意义非常深,也是觉悟一切相和识的过程。相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达到无苦集灭道。无苦集灭道就是你的心柔软了,能在苦中吃得苦了,你的心就会喜乐。通过苦让你尝到了甜,也是通过这个苦来磨练你。当你没有苦的时候,你会发现,在苦中就是乐。苦中是乐,那还叫苦吗?已经离苦得乐了。
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方你遇到一个非常苦的事情,但又告诉你,能吃过这苦,受过这苦,便会解脱,还会证果。那么他就会通过相来磨练这颗心,通过相提高智慧。就像阿难被摩登伽女施了法,也是通过相来磨练他。更重要的是通过相让他找到自己的根性,进入到智慧,开启智慧层面。任何一个法里都不能少了相,少了相即少了智慧。
相是船,少了相就少了觉悟。因为只有通过相才能了解自己的心,了解人性、人生。相它本身就有益处,有利也有弊。有一个故事,一位财主非常吝啬,他说,“如果我供养你,那你教我一法让我怎样挣更多的钱。”大目犍连就教他一法,“你只要见着人,就给布施,就给他好处,你就能挣更多的钱。”这财主听了回去照着做了,果不其然。以后他跟别人做生意的时候,他一想到布施,就没有了贪欲心。通过大目犍连教他的法磨练了他的贪欲心。
所以你要先有正知,还要有正见,才能正行,这个相才会起作用。在像法时期,都是以正知、正见、正行为基础。通过做所有的事锻炼自己的法性,否则所做的就是错的。
有个公案,古代有个愚人,听说有人在世间寻到了一种宝,便成就了神仙,宝名即叫宝道,寻到了便可成仙。于是愚人就发愿,寻找这种宝,从小寻到老。开始他向老人问道,“哪里有宝道?”老人告诉他“狗屎就是宝道”;问小孩,小孩告诉他“尿尿就是宝道”;问男人,男人说“女人即是宝道”;问女人,女人说“男人即是宝道”。他在人世间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寻找“道”。有一天碰到一个疯子,他问“什么是道?道在哪里?”疯子告诉他,“道在井中”,他因而跳入井中去寻道,终因愚蠢落井而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愚人没有正知、没有正见、没有正行,必然是愚蠢的。
佛法正道阿难有正知见,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想起佛教导的话。有一次他和同修们化缘,三天没有化到缘,没有饭吃,饿得不行,大家都找野菜充饥。旁边就是农民的果园,大家都严守戒律,忍饥三天,秋毫不犯。农民都感动这些行者真乃佛弟子,从此僧团也和此地的人结上了很好的善缘和佛缘。因为他们的举止就是最好的正知、正见、正行。
正知、正见、正行一个都不能少,用这三条行持即是广结善缘。有了正知、正见,才会有正行的修持,如果没有正知、正见,持戒、忍辱、精进,布施就会偏离,或者执着有相。通过正知、正见、正行步入到无相,也叫般若。如果正知、正见退转,肯定就没有正行了。正知就是正确的理念,正见即是信解行持,持戒就是持守戒律,也是正见、正行的一部分。因为正见在了,才能守住戒,见相才能远离人我之相,才能做到不执、不取识念,当下安住自心,就会明了实相,增长定力。
正知、正见、正行三位一体,即是智慧的体现。
转载自《楞严经的缘起》
无念的力量要比有念的回收强过百千倍,只要任何时候都保持无念,即是定力,也叫禅定,也是能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只要能够进入到安静的状态,或者不动念的层面,那才是我们需要的正能量。只要进入到定体,所有的能量都会自动进来,都比有念的回收力量强大得多。
能量、定力有两种回收方式。一种是动的能量,在生活中练习回收,如见色见心;在动中体会柔软、放松、轻安的觉受,也是能量回收的一种方式。另一种,通过禅定形式,包括以动步入到静的状态。诸多法门都在修行当中、生活当中,动当中找到静的觉受,也即禅。禅代表着动中之静,如妄念纷纷的时候,心情不好、烦恼的时候,让你找到静中坐禅的感觉,那时会感受到很强烈的能量,正所谓烦恼转菩提。
佛法正道坐禅就是打坐,它是为了降伏其心。所谓降伏其心,目的就只有一个,进入到不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那个净体,那个体就是正能量。当人有肉身的时候,进入到能量的状态,肉身的能量就开始增强了,因为那时候已经无相了。实际上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空性,这才是真正的能量。在你没有这个身体的时候,就必须靠现在的身体加强能量、定力。
我们修行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你靠近根性,让根性不动,这就是真正的感受和能量。所有做功的状态只有一条准则,往根性上靠。比方说我在动念的时候,或者观注手和脚的时候,这个感觉就是你了。当你满足的时候,念头就不动了,也就靠近了我们的根性。只要不断地锻炼,找到靠近根性的感受,这条路就走对了。你的空性和能量必然会很强大,因为你用的是根性,即是空性了。
《楞严经》的修持法门即是根性,也是定力和能量。意识、根性就是能量。接近根性的时候,就是能量。意识就是意根,如果你能明白当下起心动念的那个识,不就是你的心嘛?识念既然是心,你就能马上体会到,那个已经是根性了。所以,识它是能量。我们修行非常需要这个肉身,只有肉身在才有真实意识,没有肉身就没有意识了。
五蕴里最重要的就是识蕴,这个识蕴是我们穿着肉身的时候才有的。所以在穿着肉身的时候去练习,才能够使你的能量具足。如果脱掉肉身,识不见了,再想提高就难了。
阿难已经了解最后修行的就是这个识。他认为无意识就是真道。实际上这个无意识只能做到无相,但是它是属于如是心里的一部分。无意识的状态基本上相等于破除了,但是无意识不等于没有意识。因为它的根性里还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些还存在。
阿难把心和识等同了,错误地理解了心和识。我们有身体,才知道这个识和我们的心。知道支配身体行动的是识,也知道识后面就是根性,更知道识就是灵魂的影子,识是灵魂的根。当我们明白这些道理,脱掉肉身,识没有了,已经没有修行的机会了。所以就告诉我们,必须要穿着肉身才有修行的资格和机会。脱掉肉身,就只是灵魂,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业力、惯性、执着、分辨,要靠有这个肉身的时候,才能消除或者转化。所以人身难得。
正所谓万般带不走,只有业相随。为什么脱掉肉身,识就没有了呢?因为我们的识是这一世五蕴的功能。六根没有了,眼耳鼻舌身意都没了,身体没有了,五蕴转成惯性、业力,跟随灵魂轮转。眼耳鼻舌身六根因身体消亡而消亡。六根即是身体的一部分,没有六根,找不到心。根的后面是心,所以灵魂失去六根,已经没有任何机会回归心体了。除非在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即中阴救度,在莲花生大士的中阴救度法中有论述。
身体脱掉以后,根没有了,只有过去的记忆在轮回,只有他自己形成的业力在轮回。所以修行才知色身多么可贵、难得。
阿难还没有真明白,他只知道识在作用,知道相背后的东西就是识。他也了解了灵魂和识之间的关系,以为灵魂就是心了,所以才会有以后和摩登伽女的因缘。他以为识和灵魂就是心体,因为他的识还在。所以他还没有明心,必然会被染着。
转载自《楞严经的缘起》
佛法正道 佛法正道从各个方面来讲一心三藏,佛法乃大道。愿一生在正知,正念,正行三位一体的修持!
“云破月来花弄影,明日落红应满径”我每当吟咏起,脑海会出现画面,在烟雨江南,春深迟暮,微风吹拂,满径落红,美的心醉。沉醉这样绝美风景里,仿佛连思绪都是诗意的。世间仿佛所有情怀,与春天所有的美丽,都在满径的落英上找到主题。现在我的心美丽依然,纯白如一,似绽放的白色芍药。只喜欢,斜靠长椅上,拿一本宋词,不读。只隔帘听雨,或坐在窗台上,看着皎洁的月亮,不相思,只与它共修菩提。后来冥想时,只看见升起白色莲花,灵逸静美。我本就是灵山仙客,却为何到此品尝人间烟火?我虽没有莲的清洁无尘,却也内心清澈如水。才只过了几载春秋,难道我也沾了些许烟火?那段心情,怎么就成了回不去的岁月了呢?我喜欢清雅安静,更是喜欢参禅打坐,品茶悟道.烟云日月,粉黛春秋,低眉翻开书卷,以为消失的历史会是薄凉难当,却在我指尖里余温划过。苍绿的岁月,寂静的深夜,只有月光做伴。昨日还“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今日有夜读至此,又有哪日不是这样苦读?人世间却有许多不明之事呀!想想我,众人皆舞时,我独坐冥想,只进入我自己,身在无人境地,临在,临在,只临在,不知道外面有人,没有呼吸,没有空气,没有任何,全然静止,空气全然凝结。我已深入一条自我探索之旅,生命似是一场绚丽的花事,春去春回,梦醉梦醒,不要问归路,岁月无痕,年华却掷地有声,在繁华的日子里,寻找寂廖,在静默的日子里,寻找愉悦。如《金刚经》所说,“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刻心境,已看到大好时光,我内心深处,早已知晓,了悟,对未来的一切美好绚丽与幸福绽放......未来已来,当人生序幕拉开的那一瞬间,结果便已知晓。如果上半场用幸运形容,那么下半场应该用辉煌来形容了……我爱我自己,无论我是谁,尤其知晓累生累世的天庭记忆。我终究得大自在,大解脱,真丰盛,真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