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02-26-阅读笔记-《传习录》

2020-02-26-阅读笔记-《传习录》

作者: SpringMagic | 来源:发表于2020-02-26 18:29 被阅读0次

    原文:

    来书云:“闻语学者,乃谓‘即物穷理之说亦是玩物丧志’,又取其‘厌繁就约’‘涵养本原’数说标示学者,指为晚年定论,此亦恐非。”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为二矣。

    (1)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求孝之理于其亲,则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邪?抑果在于亲之身邪?假而果在于亲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欤?

    (2)见孺子之入井,必有恻隐之理,是恻隐之理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在于吾心之良知欤?其或不可以从之于井欤?其或可以手而援之欤?是皆所谓理也。是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果出于吾心之良知欤?

    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是可以知析心与理为二之非矣。

    夫析心与理而为二,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之所深辟也。“务外遗内,博而寡要”,吾子既已知之矣,是果何谓而然哉?谓之玩物丧志,尚犹以为不可欤?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合心与理而为一,则凡区区前之所云,与朱子晚年之论,皆可以不言而喻矣。


    我的感受:

    近两日没有读书,陡觉焦躁之气日长。读《传习录》可静静心。到这突然回顾起之前读过的名人谈读书的话语:黄庭坚“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觉得稍有所感。

    进入正题,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时时处处都是一个道理,即是心即是理,不管读那一页,他都在说同一件事。

    不过,太多时候,乃至是几乎所有时候,我们都不曾察觉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根源在何处,通过王阳明的解说,我们才能看见原来根源都在同一处。

    今天主要说明的是王阳明为什么说朱熹的“即物穷理”之说是“玩物丧志”。在我心里“逐物”是非常非常难以达到的,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仅仅面对一个物,如何要即物穷理,那么究竟要先即哪个物呢?心会纠结吧!

    每颗心都是天理。

    当要选择接受这个观点的时候,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逼迫自己努力学习、工作,如果每颗心都是天理,它能应对眼前的压力吗?

    能,也许它能应对一切。

    当我们会出现上面存在的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本身,我们就被压力笼罩了。我们是在心没有自由舒展,心被私欲蒙蔽的状态下,产生的这个疑问。这就有一种“最大的智慧是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是说“最大的愚蠢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我感谢自己内心存在过的、目前存在着的痛苦,有痛苦虽然说明某些问题还没有被解决。同时也说明,自己还没有变麻木,还没有对内心不认可的事情习以为常,还在告诉自己这不该是事情的结局,还没有失去希望。[“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莱昂纳德·科恩的《颂歌》]”

    认为某些不合理,才有可能接受别的结果。

    当心痛的时候,停下来听听它的声音;当心愉悦的时候,停下来听听它的声音。这都可以瞬间完成,如“好好色,恶恶臭”,自然而然。人心即天理,能自然表达出天理,则是“生机畅达,溢洋则乐[孰为孔颜之乐]”。

    蔷薇科 西府海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2-26-阅读笔记-《传习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hobc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