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为什么喜欢杜甫?

我们为什么喜欢杜甫?

作者: 嘚瑟小仙女 | 来源:发表于2023-12-24 20:21 被阅读0次

一说到杜甫,可能就会出现那位老人家的形象,帽子上飘了两根带子,清瘦黝黑、满脸愁苦、疾病缠身,又忧国忧民。可以说,他的形象被扁平化处理了,而真实的杜甫是复杂的、精彩的,越是走近杜甫,越是有这种感受。

他是诗圣、诗史,历朝历代都有很多重量级粉丝。他出身好、成名早,年轻时也曾在无经济压力的状况下,进行过两次后青春期的漫游,和李白相伴游玩了一年半,他快乐、潇洒、年少轻狂。但后来仕途不得意、杜家败落,又经历了安史之乱,开始了流亡生活,但依然追逐朝廷,当了小官又辞官,在成都的草堂里度过了一段宁静的时光,后又开始漂泊,直到生命的终结。

他既看到了盛世的繁华,又经历了动荡战乱,人民疾苦影响了他的心境和创作,不断接触底层人民生活的经历,让他产生了伟大的作品。很多作品蕴含了杜甫对人生、社会、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带着强大的生命力,穿越至今,影响着我们。

这本《会当凌绝顶,杜甫与我》是一本让人观感愉悦的书,国风插画描画出神采奕奕、儒雅风流的杜甫。内容上从八个侧面展示杜甫在应对人生沉浮时的内心世界,他悲悯众生,发出大爱的光辉。八个侧面有:夜晚、李杜友谊、家园、力与美、幽默感、爱国、生活意蕴与仁爱。

书名出自《望岳》中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的杜甫二十四岁,风华正茂。当下虽已远离了他所处的时代,我们依然愿意不断触摸他的文字,感受他的豪放与激昂。

杜甫在诗歌上追求卓越,说自己“语不惊人死不休”,势必要把最终极的写法找出来。《登高》中展示出的顶级格律中就能见出,句句对仗,一句之中还有对仗。宋人吕大防有三句评价,“少而锐,壮而肆,老而严”。意思是,杜甫的诗,少年时有锐气,壮年时,大开大阖,自由放达,老了之后,毫不松懈,法度谨严。少年没锐气不行,中年谨严而不失潇洒,老了精力不济,容易懈怠,反而要追求“严”。杜甫的诗作反映了他的一生,自始至终心力不倒,真气不散,杜甫有一种和自己较劲的精神。

《杜甫十讲》的作者莫砺锋就说过:“我们以前在评价作家的时候,在谈论文学史现象的时候,总是过分强调时代背景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作家的内心世界,是他的才情、他的胸怀、他的见识、他的思想,这些内在的因素也许比外在的因素更重要。”

社会动荡与苦难的经历,让杜甫的诗有了土壤和丰富的创作题材和汹涌澎湃的情感。此间蕴含着的生命厚度,是杜甫的人生观、价值观所构筑的。杜甫虽历经苦难,却觉得人生壮丽,人间值得。苦难让杜甫从一个优秀的诗人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诗人,杜甫的诗歌深深地扎根进大地,留存住了时代。

01 杜甫的精神力量,源自何处?

想一想,如果我们在杜甫的诗歌中看到的就只是黑暗的现实,那会是一个个负能量的聚集体。杜甫的诗歌,虽有很多在揭露社会黑暗,民间疾苦,却于悲观绝望之处,生起了催人奋进的力量。这正是作品强大生命力的体现,非常可贵。

那么,杜甫的力量来自哪里?

来自于他的信仰,他热爱的孔子、屈原、诸葛亮,这些人是他的榜样,也是精神力量的来源之一。除了人,还有他脚下的大地,他见过的不屈不挠的人民,以及山河之中壮美、充满灵性的万物。

剑在古代中国是一种具有高贵气息和文化品位的兵器,剑舞传统悠久,春秋战国,孔子的学生子路,戎装见孔子,曾拔剑起舞,作为一项表演技艺。唐代,武将舞剑也是常有之事,公孙大娘以健舞闻名。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杜甫依然清晰地记得幼年时看过的公孙大娘舞剑的场景。

此外,泰山的巍峨耸立、凌云壮阔也给杜甫留下了深刻印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还有胡马的“所向无空阔,真堪托生死。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雄鹰的“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些事物之中,饱含着生命的激情,杜甫也借着这些描写,表达出自己的渴望。

我们可以像杜甫学习,从大自然的美好中,从人类的艺术创作中,从这些本身就具有强大力量的事物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

不得不说杜甫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家破人亡、流亡异乡、遭遇贫困的苦难,不但没让他躺平和厌世,反而加深了他对人类遭遇苦难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也赋予了他面对困难和艰辛的力量。

02 杜甫笔下的人间烟火,我所爱的就是这样的日常

不管是太平盛世,还是战火纷飞,人们都离不开生活。

杜甫的诗歌中不断书写着平凡的面孔,平凡的声音,平凡的生活。他的诗作不断聚焦于社会上平凡的小人物,让我们有幸得以见到那个时代无数黎民百姓的生活,他们虽然饥寒交迫、妻离子散、朝不保夕,如此艰难,日常生活的场景并没有断绝,依旧生生不息,长存世间。

20世纪中期,现代诗人冯至,怀着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战乱中完成了《杜甫传》。情义之深,让人落泪,因为当时,冯至回国正赶上民国战乱。扉页中他写道:“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字字真。未解诗中尽血泪,十年佯作太平人。”少陵就是杜甫,因为当他经历战乱、离别的痛苦之后,有了和杜甫感同身受的体验,才觉得自己真正读懂了杜甫。

“当危机要摧毁普通人的世界时,日常生活的美丽不应该被任何暴力轻易抹去。”

每个时代的人都活在当时当下,脱离不了时代,但也许可以挣脱思想的束缚。

越是处在危机时代,越是要去真切地感悟,人为什么要活着,以及活着的意义。

与古人相比,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的生活方面,可谓很幸福了,却依旧困于生活的琐碎日常,烦闷不已,抑郁焦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和烦恼,如果找不到人生意义与价值,那就不断去寻找吧。毕竟哲学家们也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当父老倾其所有,把最好的酒拿出来招待杜甫,还唯恐他嫌弃酒味太薄时,这样的诚恳和淳朴之情,让杜甫深受感动,他身上本来就自带着一种人文关怀,因此写下了“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他特别渴望要去写下这些最真实的感受。

生活需要诗和远方,需要李白诗里的月亮,需要会当凌绝顶的视野,也需要俯下身来,扎根于生活中,看到一个碗、一把椅、一双筷......看到不矫情造作的山水田园与人间烟火气,这些都是如此真实。

03 杜甫的仁爱,无情时代的有情世界

人一旦见多了众多的无情和丑恶,会变得愤世、悲观,甚至是绝望。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杜甫亲历过安史之乱,但是他的心中依然伫立着一个有情世界,在杜甫的诗歌里,能感受到温暖、美好和善良。

“照彻广袤无边的黑暗,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给绝望者勇气。”

在动乱之中,杜甫与多年不见的老友卫八处士相聚,生出了许多人生感慨,做了一首《赠卫八处士》。

在关乎于自己利益时,有些人会锱铢必较,但在杜甫看来,相比于时代的镇痛,草堂里枣树上的一点枣又算是什么?他劝说借住在草堂里的吴郎,不要筑起篱笆阻止来草堂打枣子的寡妇,难道她只是想沾点便宜吗?

寡妇能有枣子打,吴郎能有草堂可以借住,杜甫也能在漂泊之中得到朋友与陌生人的善待。都是因为仁爱,人与人才得以连接成一个整体。在杜甫看来,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是乱世中非常需要的。杜甫的这一颗仁心,为这个世界注入了暖意。

蒋勋在《蒋勋说唐诗》中写道,“在很多生命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状况下,杜甫也许是不忍心写这种浪漫的诗,他的伟大在于总是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关心的是人民的生活疾苦。”比如杜甫的《兵车行》写到“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从最卑微的老百姓的角度来记录当时的社会现象。

我们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已经相隔千年,杜甫的诗歌,依然被人们提及,依然打动这个时代的人们,蒋勋说,年轻时你只喜欢李白,不喜欢杜甫不要紧,因为五十岁时,会有杜甫等在那里,你不喜欢都不行。

哈佛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宇文所安曾经盛赞杜甫,“用诗歌构建了自己的生活,最终把一个唐代仕途失意的小诗人,变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最著名的创作者和人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为什么喜欢杜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hph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