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同事小杨,某一次孩子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去找任课老师了解情况,张口就问:“您能不能跟我说说,为什么孩子这学期成绩下降这么多?”
这种问法,我们平常是不是一不留神就说出口了呢?——其实小杨未必是想指责老师,但话一脱口,给老师的感受就是,“你在怪我没教好你家孩子”。
“你”这个字,激发了沟通对象的防御状态,小杨接下来说的任何话,对方心里都是抵触的。特别是在老师情绪管理能力没那么强的情况下,他的下一句很可能就是:“你家孩子什么情况,你心里没数啊?”小杨本来是想跟老师请教问题,结果却成了互相指责。
但如果小杨换一种问法,把主体“你”换成“我们”——“老师,观察到孩子的成绩最近有点下降,请问我们家长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呢?”——首先,老师不再觉得自己和小杨处于对立关系,他和小杨同时面对“学生/孩子”成绩下降的挑战,结成了一个共同体。其次,小杨说“我们家长”,其实是有意把“提高孩子成绩”的责任主体变成他自己。这样的话,老师当然不会觉得自己被指责了,也更愿意心平气和地跟小杨交流怎么一起提高孩子成绩。
没错,问题是双方需要共同面对的,但主要责任在我。在沟通中多多使用“我们”,把我们自己变成责任主体——这不是简单地向对方示好,也不是什么客气话,而是减少对方的压力。对方的压力变小了,和我们结成共同体的障碍也会变小,就愿意与我们分享更多信息。
当然,在你的带动下,对方可能也会无意识地用“我们”来替代“你”。那么,祝贺你,别管多复杂的沟通,让对方说出“我们”,就是第一个里程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