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注解《周礼•春官•司服》,解释周时的章服制度:“周以日月星辰画于旌旗,所谓三辰旗旗,昭其明也。而冕服九章,登龙于山,登火于宗彝,尊其神明也。初一曰龙,次二曰山,次三曰华虫,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画以为缋(huì)。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絺(zhǐ)以为绣。则衮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大意:周代把日月星辰话在旌旗上。礼服共九种章纹:龙、山、华虫、火、宗彝,这五种画在衣上;藻、粉米、黼、黻,这四种绣在裳上。)
“衮”是画于“衣”上的,这与诗“衮衣”是一致的。
朱熹《诗集传》则说:“衮衣裳九章,一曰龙,二曰山,三曰华虫(雉也),四曰火,五曰宗彝(虎蜼wěi也),六曰藻,七曰粉米,八曰黼,九曰黻,皆绣于裳。天子之龙,一升一降。上公但有降龙,以龙首卷然,故谓之‘衮’也。”(九章都是绣在“裳”上的。只有卷龙(降龙)饰的是上公穿的。)
段玉裁《说为解字注》把《说文解字》对“衮”的训解断句为“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蟠阿上向”,其义也与朱熹一致。
按郑玄的《周礼注》卷龙纹绣在衣上,《说文解字》应断句为“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蟠阿上向”。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周礼注》及《诗集传》都是把“衮”作为章服之一来训解的。
综合以上对“衮衣”的理解,穿着“衮衣绣裳”的人的身份基本可以确定,就是某上公。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诗里的“衮衣”只是通言章服,并非指十二章纹之一(龙纹)。
《毛诗传笺通释》的依据是《尔雅》。《尔雅•释言》说:“衮,黻也。”“黻,彰也。”马瑞辰认为《尔雅》把“衮”训为“黻”就是在解释此诗的“衮衣”为“黻衣”,而“黻”指有纹饰的衣服,也不特指绣于裳上的四章纹之一。“衮衣绣裳”与《秦风•终南》里“黻衣绣裳”意思是一样的,就是通言绣有纹饰的衣服。
无论如何理解“衮衣绣裳”,都不能确定是“我”还是“子”穿了这套服饰。到底谁穿的?可以从“我觏之子”的“觏”的时态上去理解:
“觏”是已经“见”了,我遇见了君子,他穿着卷龙章服;
“觏”是将要去“见”,我去见君子,穿着我的卷龙章服。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