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1725天早安问候。
这两天,发生了一件大新闻,让原本小众的心理学彻底破圈。
起因是清华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在木兰论坛发言称,已婚男人比未婚男人多活7.5年。
《美国流行病杂志》一项研究发现,相比未婚女性,已婚女性同样更加长寿;
哈佛医学院一项调查,发现这个差距是6到13岁;
英国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单身女性的死亡率比已婚女性高1倍;
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报告,无论性别,已婚者总是比较健康,较少受到疼痛和压力的折磨,也较少吸烟和酗酒。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已突破80岁。《瑞银投资者观察》调研结果显示,73%受访中国女性都相信自己会比配偶更长寿。
1.婚姻中的有效长寿。
婚姻关系中,有一种「合理经济」,叫做:
夫妻都告诉对方,「你很重要」。
这是心理学家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中提到「婚姻经济论」,简单来说,就是好的亲密关系会「论功行赏」,而得到奖赏的配偶,会去做一些具有成长性的事情。
哈佛大学有一项持续8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层叠的积极体验会使人越来越乐观。
同样来自哈佛大学的一篇研究论文,揭示:乐观者更加长寿。
由此可见,无论已婚未婚,良好稳定的关系,都能使人由内而外丰盈健康。
这就是婚姻中的有效长寿:活得久,还活得爽。
2.无效长寿:我要苹果,别给我香蕉。
「发自肺腑为另一半做点什么」,本来很甜蜜。
但有一种情况,会让付出变成累赘。
这种情况就是:我在关系中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就像「我要苹果,而你给了我香蕉」,自己的真实需求,无法被配偶理解和看到,比啥也不给还让人沮丧。
因为这些无效奖励,仿佛在一遍遍地说:这些事我对谁都可以做,你的真实需求并不重要。
一个人成长于单亲家庭,如果缺少自我效能感,在关系中感受不到尊重时,就用回避、对抗、剥夺等方式保护自己。
而真实需求不被看到,再热闹的关系,也是形单影只。
3.好的关系,需要拥抱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这个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
指的是人们对自身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就像我为家人煮了一顿饭,如果一直有人夸赞我手艺好,还吃得特别开心,就算吃得不满意也愿意一起探索改进,我对做饭的体验就会很正面,相信自己能搞定。
而如果一直都是「做得都是啥,狗都不吃」,我就会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一想到厨房,就觉得自己「特没用」。
好的关系激发了自我效能感,让人对自己评价更好。
良好的评价,自然会推动人去做更多建设性的付出,这些付出服务于生命本身,也自然惠及到健康水平。
而如果一个人总是处于「我肯定不行」 「我搞不定这件事」的无助状态里,那么就容易抑郁焦虑,压力激素暴涨,自然而然影响到生理健康。
无论你是否走入婚姻,一段高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对人生都是锦上添花。
高自我效能感,推动人们用心经营关系,被幸福滋养的关系,又会带来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这会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而这些充满力量的「现在」,会组成无数个越来越好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