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了解的6本建筑及建筑理论书籍!
1、城市意象
作者:凯文·林奇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来欢乐。从《城市意象》这本书中我们发现——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很显然,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断、甚至是彻底废弃。
目录:
前言
第1章 环境的意象
第2章 三个城市
第3章 城市意象及其元素
第4章 城市形态
第5章 新的尺度
附录A 关于定位的参考文献
附录B 方法的使用
附录C 两个实例分析
书目
译后记
推荐指数:★★★★★
标签:城市设计,建筑,城市规划,城市意象
书评:
五要素 只是还没加入生态可持续 绿色 低碳等等概念而已
隔层雾隔层纱的感觉,街道的美学就好很多,难道是翻译的问题?
大学的时候就一直想看这本书,现在看觉得虽然这个世界变了好多,但是里面的东西基本上还是适用的,而对于城市而言,里面所讲的在身边都能找得到例子。嗯唯一有些不足的大概是排版上吧,附录ABC的相对独立但是又跟章节内容紧密结合,很多的图都用于内文多处,看的时候不断翻来翻去找图片,其实图片不多,基本上都熟记在心里,所以大概也不算特别不人性化。关于城市记忆和意象,居然还提到普鲁斯特,所以我也不知道自己早一点看这本书究竟能不能看得懂看得进。
如何学术地不迷路。
可惜对波士顿等城市不熟悉,以至于读的时候面对大量的描述感觉与自己距离很远,要是很熟悉的话读起来的感觉肯定很不一样。真希望什么时候出一本写天津的。
2、静谧与光明
作者: 约翰·罗贝尔
路易•康是现代建筑大师,本书以精致的散文阐述了他的建筑精神。第一章“静谧与光明”从各个角度整理了康的演讲词,文字优美,充满诗意;第二章“建筑即精神”是作者对康建筑精神的领悟,从建筑内部一一讲述;第三章“路易•康的建筑”是康的八个代表作品,作为康建筑思想的例证,简洁直观,大气磅礴,充满力量。
目录:
再版序
序
前言
I 静谧与光明:路易·康的话
喜悦
触觉、视觉
惊奇
领悟、直觉
不可度量的与可度量的
知识
道
静谧与光明
光
独一性
创作
形与设计
地点
空间
结构体
平面
园与室
材料
墙、柱
机构
建筑
建筑师
教师
时间之外的时间
为什么有建筑?
II. 建筑即精神
建筑
现代建筑
道
机构
形与设计
建筑的任务
人类的地位
推荐指数:★★★★★
标签:建筑,建筑理论,设计,哲学,美国
书评:
一切不可度量之物都有存在之欲,艺术家要做的就是把它们从静谧的阴影中带往光明。
太讲究ORDER或TAO了。
自然是所有被造物的创造者。
3.3 值得留意的第一章節。
房间里另一令人惊叹的是光,穿透窗户而入的光,属于房间的光。在房间建造之前,太阳并不知道自己有多奇妙。人的创造,房间的制造,并不亚于奇迹。试想,人可以要求拥有一小片阳光。
3、自然的建筑
作者:隈研吾
隈研吾从对20世纪的建筑反思出发,通过对建筑史的回顾、梳理,并结合自己的建筑实践,对混凝土、天然素材、自然的建筑等问 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之下,探讨了日本建筑的特点及意义,对于木材与环境问题、和纸建筑的环境负荷、环境技术与文化等问题做了探讨。
目录:
序章
话说20世纪
1流水——水平建筑,然后是粒子建筑
2 石材美术馆——割裂的修复
3 CHOKKURA广场——与大地相互融合的建筑
4 广重美术馆——赖特、印象派与多层次空间
5 竹子——万里长城的冒险
6 安养寺——土墙的民主
7 龟老山瞭望台——自然与人工的界限
8 和纸——最薄的墙壁
终章
自然建筑是可持续的吗?
后记
推荐指数:★★★★☆
标签:建筑,隈研吾,设计,日本,建筑理论,自然
书评:
及物|实践篇
对建筑哲学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当时就是被题目吸引的。作者在薄薄的小书里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建筑哲学,引发许多思考。建筑,应该是和自然连在一起的。
对材料的掌控能力是每个建筑师所必备的~我还太嫩,还有好多学习的地方,我觉得我也应该跟他一样,没做完一个项目,写篇小总结,就当是自省吧~不断思考,提出质疑~
一早就杀去图书馆把这本书看完了,对我来说,日本建筑师中最欣赏的就是偎研吾。
很有感悟。
4、十宅论
作者:隈研吾
十种日本人的居住文化与要求,以及十种日本住宅的特点与功能。在房地产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从“人人都想有个家”的公众心理出发,凭借对建筑史和建筑市场的专业知识与判断,探讨消费者最实际的消费需求,综合教育背景、文化偏好、社会阶层对消费者群体进行细分,力图让只拥有模糊偏好的消费者清楚看到自己的具体要求:住宅结构、外观、户型,等等。书中配有日本社会阶层划分表,以及典型日本住宅的户型图和内部空间设计透视图,实用并有趣味。
目录:
前言
《十宅论》中文版序
译序
分类的前提
Ⅰ 单身公寓派
1.70年代的空间发明
2.旅店空间模型
3.旅行和性的暗喻
4.床·电话·电视机
5.球拍和滑板
6.高科技·后现代的“脱臭器”
7.西武不及丸井
Ⅱ 清里食宿公寓派
1.西式风格的私家住宅
2.断片的复制
3.家族团结的象征
4.逃往自然
5.双重束缚的空间化
Ⅲ 咖啡吧派
1.排除了共同体的酒吧
2.为了审视自我而去的酒吧
3.“咖啡吧”就是舞台装置
4.将家庭排除在外的住宅
5.靠演技来验证自我
6.外观怎样都好
7.对椅子的偏爱
等等
推荐指数:★★★★
标签:建筑,日本,十宅论,文化,设计与文化
书评:
语言:文脉依存构造。前面的单身公寓和清里食宿公寓派将的比较有趣,讲安藤那段也不错,其他就一般了。
这本书从内容上说应该是引进出版的隈研吾的四本书里最好的,涉及的内容很丰富,居住是建筑的原点,既反映最基本的问题,也牵涉到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不过这翻译真的挺差的,大名鼎鼎的朱锷老师果然是个没料瞎折腾的跳梁小丑。
建筑要体现其实用性。
写的很细致,虽然是80年代的作品,但现在读起来也没有陈旧或时代的隔阂感~~~。
5、场所原论:建筑如何与场所契合
作者:隈研吾
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在本书开头对“建筑必须与场所相连”这一哲学做了详细的解说。本书包含了3•11地震灾害后的新建筑哲学,以隈研吾的15个代表作品和3个实验为例,用详实的彩色图片和插图做了详细的解说。从历史角度彻底分析了“场所”与“建筑”的关系,以教科书的形式汇聚了各种分析。
目录:
悲剧改变建筑 “生产”拯救建筑
1.龟老山展望台 ……消隐建筑,复原山体
2.北上川运河交流馆 ……出于环境保护和河川整治考虑的隧道型博物馆
3.水/ 玻璃 ……通过水平要素连接海洋与建筑
4.森舞台登米町传统艺术传承馆 ……设计露天舞台,通过空白部分契合森林与建筑
5.阳之乐家 ……一层涂有魔芋和柿涉的和纸保护建筑
6.那珂川町马头广重美术馆 ……层层的纵格栅遮阳将广重的雨水建筑化
7.石之美术馆 ……使用当地石材,联系建筑与场所
8.宇都宫宝积寺站CHO 藏广场 ……大谷石的记忆,场所的记忆
9.银山温泉藤屋 ……不同强度表面面层的重叠,联系场所和身体
9.银山温泉藤屋 ……不同强度表面面层的重叠,联系场所和身体
11.竹屋GREAT BAMBOO WALL ……万里长城与建筑的契合
12.安养寺木结构阿弥陀如来坐像收藏设施 ……使用基地土壤制作日晒砖方法的复活
13.根津美术馆 ……通过屋顶重檐,契合表参道与建筑
14.浅草文化观光中心 ……通过堆叠木结构单层建筑,设计中高层建筑
15.格拉纳达表演艺术中心 ……通过堆叠六边形小建筑建造歌剧院
16.伞·UMBRELLA ……更轻更软的圆顶屋
17.水砖/ 水枝 ……受细胞启发的游牧式·自律型建筑体系
推荐指数:★★★★
标签:建筑,日本,隈研吾,设计,建筑理论
书评:
给我整个的感觉就是,文艺的包装下一部纯粹的商业大片,隈研吾老师在这本书里强调场所,而不是场所感!我觉得这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这本书强调做设计要符原有合场所。而这个场所的范围就会很宽广了,就是我做了一个所谓的契合该场所的东西供大家赏玩,像商业电影一样,我就是表达这样一个东西,强加给看电影的人,可能我看不出来就是我的问题了,会让感受不到的人产生一定的自卑感和文化水平低这样的感觉哈!而不是我做了一个东西,可提供给不同的人去感受,每个人走在我的空间都会有一定的场所感~也就是似曾相识的感觉!不一样的概念在《融境问道》里有!这两本书相对说的是相反的话题,个人见解仅供参考哈!
1.排版太满,页面分割太紧凑,阅读舒适感差。
2.项目解释敷衍没有“”自然的建筑”,剖析的深入,没有传递出隈研吾设计中的脉络。
3.建议购买“自然的建筑”。
封面的隈研吾这P上去P得有点假啊,从排版和书的尺寸来看应该都像不是日本出版后翻译过来的产物,里面好多篇的内容和《自然的建筑》重复,只是多加了一些平立面图。不过新加得内容还是一看
所感...内容忘光了...让我如何评价呢。下次再看一遍再补充噢。
6、城市建筑学
作者:阿尔多·罗西
在意大利的建筑历史中,很早就有建筑师兼理论家的传统。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系统的论著已经成为某些建筑师陈述自己观点的特有方式。在维特鲁威(VITRUVIUS)写作模式的基础上,阿尔伯蒂(ALBERTI)创立了文艺复兴的写作模式。塞利奥(SERLIO)和帕拉第奥(PALLADIO)又发展了这种模式。塞利奥的一系列著作如同一部建筑手册,从古代建筑一直写到对未来建筑的构想。与他本人那些已经完工的质朴作品相比,书中那些未被建造的设计方案更为重要。这些方案已经超出了本身作为设计作品的意义,因为它们被开始用来阐述许多建筑类型。这种写作模式后来为帕拉第奥所借鉴。在临终的前10年,帕拉第奥写下了有点儿像其生平简历的《建筑四书》。在书中,他重新绘制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和作品,以记录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实际工作。无论是描绘古罗马的遗迹,还是重新绘制自己的设计方案,帕拉第奥都首先关注现有建筑原型中那些类型的起源、创新和变形。绘图和写作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因而成为建筑传统的一部分。
目录:
绪 论 城市建筑体和城市理论23
第一章 城市建筑体的结构31
城市建筑体的个性31
城市建筑体是艺术品34
类型学的问题37
批判幼稚功能主义43
分类的问题49
城市建筑体的复杂性55
纪念物和经久理论59
第二章 主要元素和区域概念63
研究区域范围63
居住区是研究区域65
单体住房70
柏林住房的类型问题72
田园城市和光明城市82
主要元素85
城市元素的动力87
古代城市92
转变的过程93
地理和历史;人类的创造96
第三章 城市建筑体的个性;建筑103
建筑是科学107
城市生态学和心理学112
如何定义城市元素114
等等
推荐指数:★★★★☆
标签:建筑,建筑理论,城市,城市建筑,意大利
书评:
云里雾里。没看懂,估计再学个三四年也不一定看得懂。
写论文时,模模糊糊地看过,懵懵懂懂,后来明白,很多问题出在翻译上。
一边看英译本一边随意浏览。
终于读完了《城市建筑学》 ,自己对于自主性建筑的理解又通透了点,可以说罗西对于自主性建筑的贡献还是很大的。
图 文字 / 来自亚马逊,豆瓣
封面 / PINTEREST
需要设计资料可以关注公众号
官网:asarts.cn
公众号:AS国际建筑与空间
公众号:建筑留学
建筑食堂 了解一下!
需要设计资料的可以关注微信小程序“建筑食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