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深度学习思维模型思考,思维
系统化思维:懂它和不它的人,注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系统化思维:懂它和不它的人,注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作者: 思维有了模型 | 来源:发表于2019-12-22 00:06 被阅读0次

    系统化让知识的有序度达到最大化。

    我敢说,90%以上的人不会看书。

    昨天跟婉宸聊天,问起她读完一本书之后的感受。

    婉宸很坦诚的跟我说道:“读完一本很棒的书之后,会发自内心的觉得这本书很棒,成长了很多。但是要具体去跟一个人讲这本书说了什么,却又什么都说不来。”

    我问她为什么会这样,她沉思了良久,很神奇的说出了我心中期待的答案:“可能是这本书不够系统吧。”

    然后我又问她,系统的感觉是什么感觉?

    婉宸给我举了一个例子,比如《非暴力沟通》就挺系统的,你能在书里很清晰的看到作者的思路:先不带评论的观察,然后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着表达自己内心的需要,最后提出请求希望对方具体做什么。

    不能再赞同了,《非暴力沟通》是模型君见过少有的这么结构清晰的书,你读完之后就会有种完全get到作者想说什么的感觉。

    但其实它还不够系统化,你会发现,作者在这四个非暴力沟通的步骤之外还写了很多东西。

    那些东西的分布是杂乱的,读完之后你会莫名的烦躁。

    感觉作者似乎讲了很多东西,但具体讲了什么又说不上来。

    更神奇的是,前两天跟朋友聊起一个很棒的知识付费课程,我们的感觉也是同样的。

    大概在3个月前,我跟朋友说起我当下的困惑,朋友激动的给我推荐了一门课,说他曾经也跟我一样,看完那个课后简直屌炸天。

    于是我半信半疑的去学了,卧槽,真的屌。就课程的质量来说,每节课的内容真是没得说。

    但是却有一个非常大的苦恼,就是这个课真的太乱了,每节课之间的联系乱七八糟。

    如果你单学一门课,它的每节课都收获感极强,但是一旦把所有课放在一起就瞬间傻了。

    模型君猜测,可能是作者本身并不懂写作这件事,也没有过输出的经验,只是因为多年丰富的实战经验,对细节以及事物背后的本质把握得很好。

    但是一旦要跟别人讲,就会像挤牙膏一样想到什么说什么,今天觉得这个很棒,拿出来讲一讲;明天觉得那个也不错,拿出来讲一讲。

    这是我学完课程之后的感受,前两天回学校见到这个朋友,我问他学完那门课之后是什么感受。

    出乎意料,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觉不够系统,很乱。

    要知道,我是因为感悟了很久系统化思维这个东西,而且最近准备写这个模型,才会有如此深刻的感受。而朋友完全是出于直觉的说出了我想要的答案。

    然后我说:“!!!奶奶个熊,我跟你的想法是一样的,虽然他的课程很干货,但是太不系统了,我得一边学一边用思维导图梳理。”

    朋友激动的说:“你画了思维导图?快,回去发给我。”

    以上是两个关于系统化的例子,它们都共同指向一个东西——我们当下看书、学一切知识的状态。

    这种状态是什么呢?

    首先是创作者本身的问题,他并没有系统化思维,或者说有意识到系统化,但是他的能力还做不到让他产出的东西足够系统化。

    于是我们学东西的时候,就会出现上面的状态,好像学到很多,但是又说不出来具体学到了啥。

    其次,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自己没有系统化思维,或者因为懒从来没有对知识做过系统化。

    怎么理解?

    举个栗子,系统化的过程,就像是把一堆杂乱的线编织成衣服的过程。

    知识原本的状态是一堆各种各样的线,系统化之后,就是我们穿在身上用来增加魅力的衣服。

    如果作者足够厉害,他交给你的就是一件成型的衣服,你几乎可以不用怎么加工就可以直接穿,遇到这种作者是很幸运的。

    但大多数作者,都不是专业的内容制造者,他生产一门课,写一本著作,只是想把自己多年的思考和研究写下来,他给你的就是一堆线,但是是上等材质的好线。

    这个时候,我们作为学习者就要自己把这些线制作成衣服,这个制作的过程就是系统化的过程。

    但是处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系统化成了一种奢侈。

    一方面,诱惑太多,很难抽出大段的时间静下来学一个东西、看一本书,我们是在碎片化的间隙抽空刷一篇文章,听一段音频……

    另一方面,信息太多,杂乱无章,而且还互相矛盾。

    这就成了你当下的现状,看了大量诸如《厉害的人遇到问题的思维模式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在哪》的文章,买了一堆得到、知乎live的课程,看过一些所谓的好书。

    似乎是各种东西都知道一点,但又没有一样精通的,没有一样为我们所用,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改善我们的现状。

    我们依然跟之前一样,甚至比之前更焦虑。

    什么是系统化?

    系统化的底层是熵增定律,把知识的有序度达到最大化。

    好吧,换成人话来说就是:

    系统化的过程,就像你妈妈用织毛衣的签子,把很多坨杂乱的毛线织成一件毛衣的过程。

    毛线是你当下学到的所有碎片化知识,可能是一篇文章,一个音频,一节课程,一本书。

    而毛衣就是你把知识系统化之后,每一个领域的系统知识。这些知识不再杂乱,它们结构清晰,分类明确,层层递进。

    就像模型君现在的几件“毛衣”——学习系统、写作系统、成长系统、人性系统、自我管理系统。

    这些毛衣都是我从各处取得毛线后,用签子一针一针编制而成的。

    签子是思维导图和金字塔原理。

    好了,今天的重磅菜来了。

    这两年为了编好学习系统这件毛衣,我先后接触了大量的学习方法。

    最开始是刻意练习

    再后来是思维模型第一性原理

    然后是费曼学习法

    接着是思维导图金字塔原理

    还有YJango大神的建模欲望

    汤质看本质的晶体思维与流体思维

    后来很多人跟我提到做中学动态学习

    我在逻辑英语里又学到一个叫做逻辑说服的东西;

    在学写作的时候又感悟到具象理解输入输出

    在看《如何阅读一本书》时学到一个叫做主题阅读

    听吴伯凡认知方法论又自己感悟出来一个存量思维

    ……

    是不是头都大了?

    这么多学习方法,难道我都要去用吗?它们都有效吗?

    我比你更头大,某一天当我打开有道云笔记,发现学习方法这个文件夹里居然躺着这么多方法。

    顿时就一阵焦虑袭来,好像是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其实杂乱无章,根本不能转化为一个简单可上手操作的工具。

    不能改变我学习方法一坨屎的现状。

    于是我开始静下来去思考,各个学习方法之间的联系。

    它们是并列关系还是包含关系,能不能下沉为更底层的学习方法?

    最后,模型君从思维导图和金字塔原理里抽出来两个学习方法。

    其中一个是你之前看到的《分类思维》;另一个就是今天的系统化思维》,它集合了思维导图、金字塔原理、存量思维、主题阅读等学习模型。

    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感觉了呢?什么是系统化?

    就是模型君从各处搜罗、学习各种学习方法,最后用一根线,把这些所有的学习方法系统成“五维学习法”的过程。

    这种系统化还体现在我学写作、学说话、学营销、学管理、学时间管理、学职场法则,几乎每学一个东西,我最后都会来走系统化这一步。

    如果你看到这儿还是有点懵,有点似懂非懂,模型君再返回起点跟你解释一下。

    1、思维导图

    其实思维导图的整个过程,是在用一个网把所有知识串联起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你会去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包含还是并列,需要向下延伸还是向上总结。

    2、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跟思维导图很像,但是思维导图更具象,你一下子就知道知识之间的关系,它是一层一层的,像是有一根线把它们串联起来。

    3、存量思维

    这是模型君曾经自己感悟的方法,它的作用是解决信息爆炸,学一点忘一点的问题。核心是建立框架,不断往第一性原理下沉,把知识兜底。

    4、主题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如果你要深度的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你就要找大量那领域的书来看。

    以上4个方法的底层,都可以总结为系统化。

    即,去学大量那一领域的知识,然后把它们整合在一起,用框架和第一性原理去把知识下沉,最后拿出一套简洁的体系!!!

    怎么系统化?

    怎么系统化其实上面已经说得七七八八了。

    模型君想再拿如何读书这件事单独讲一遍。

    因为曾经有朋友真诚的问过我这个问题,他说他读书总是不得要领,一本书读完之后就忘得七七八八了,需要反复返回去看,才能记住一点点。

    后来也有一些读者私聊我,问模型君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今天我把它分享给你。

    1、读完就已经忘得七七八八,这是正常现象。

    因为遗忘是我们千万年来进化出来的机制,只有那些被反复用到的才会形成长期记忆。所以不用担心,再牛逼的人,他读完也跟你一样懵逼。

    2、该你做的事情来了,你需要边看边记笔记。

    这点我需要你有多少记多少,笔记不嫌多,模型君读一本书会记300-800条笔记。

    因为灵感转瞬即逝,如果你不记下来,或者记得很少,当你读完一本书之后去回顾,你对这本书的理解就没有多少。

    3、读完这本书之后,用思维导图去重新架构整本书,梳理所有的笔记。

    这个过程就是系统化,将你从书中学到的每一个零碎知识用一根线串联起来。

    这个时候笔记就发挥作用了,我不用重新看书,直接对目录和笔记进行系统化。完了之后,这本书的精髓就被我拎出来了。

    PS:模型君看很多人不会用思维导图,他们把思维导图当笔记本用。模型君这里提醒一下,思维导图是关键词”的导图,不是句子的导图,不是段落的导图,否则就成了笔记本。

    4、主题阅读,继续读同一领域的书,不断完善这个系统。

    读完一本书只是完成了一个小的阶段性目标,后面的主题阅读才能发挥系统化的魅力。

    当你同类书读多了之后,你会发现,它们之间大同小异。存在大量的相似知识点,但是也会互有补充,甚至互相矛盾。

    这个时候你就要把每本书当作一个章节,把所有书当成一本大书,重新进行系统化。

    比如模型君读了几本写作类的书之后,需要把这几本书放在一个思维导图里面:标题放在一块;写作技巧放在一块;写作思维放在一块……

    同样的,读了两本以上理财类的书,读了两本以上表达类的书,模型君都会重复上面的系统化过程,每读一本同类书籍就系统化一次,直至整个系统大厦建成。

    5、最后一步是运用第一性原理,不断简化这个系统。

    当你把几本同类书籍整合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系统变得无比庞大,这会加重你大脑的认知负担。

    比如模型君在整理表达类书籍的时候就发现,每本书都有它的独特思想,合在一起就很庞杂。

    于是模型君开始将模型下沉,下沉到最后发现,一切说话的底层都是“主动权问题”,然后再从这个底层延伸出去,分析各个场景。

    最后一个庞杂的体系就变成了一个简洁而有条理的系统。

    再比如写作系统也是,每个厉害的作家都会告诉你很多写作技巧,最后你到底是听谁的呢?那么多难道都要用吗?

    模型君就下沉,沉到底部就找到一个滑梯效应,一切的写作都是在制造滑梯的过程,然后再从滑梯效应延伸出去,分析各个场景。

    整个系统就变得简洁而清晰。

    PS:当然,最底层的框架不止一个,这儿只是拿一个点举例。

    不仅仅是读书啊,这儿只是拿读书举个例子,其实你学任何东西都可以用这个系统化思维

    模型君在混沌大学学到李叫兽的《营销三角》后,也会和我在微信读书看的《爆款文案》连接起来,进行系统化。

    那种逐渐逼近领域本质的感觉,会让你兴奋得跳起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系统化思维:懂它和不它的人,注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bn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