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先我要吐槽:韩剧《秘密森林》的男主角是我见过世上最面瘫的表演。
但剧情没得说,从一个看上很简单,去快速找到嫌疑人的凶杀案,到最后——不能剧透,我们还是聊聊其中的一个镜头吧?
面瘫男主角在在面对一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的时候,他是这样做的:

贴上每一个关键人物的头像,然后画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交集。
看上去错综复杂的关系,经过这样一梳理,一下子就清晰了很多。
2.
我每天都听得到的知识新闻,可是和你一样大部分都忘记了,因为图个新鲜却没想到有啥用。
但是有一些如果和我当下感兴趣的,比如正在学习,或者和工作有关,我可能就会留意一下,把它的文字稿保存到印象笔记里。
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记录,那这事儿很快会变成了囤积焦虑。
比如今天听了一个叫“二元学习法”;
上周听了一个“同构学习法”;
在上周听了一个“成为学习的高手”,这些细碎的知识都挺有价值的。
但是如果长年累月收集下来,最后就跟家里收集的瓶瓶罐罐一样——找不到,用不上,还占用你的空间,增加你找东西的难度。
怎么办呢?
李笑来提到了概念和概念链接,古典提到了知识晶体。
我总结了一下,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不要光学知识,知道这是什么,那叫什么,还要知道,这个概念和你已经知道的概念之间有什么连接。
(咦,学英语的时候,不要光背单词,要带着句子一起背是不是同样的意思?)

3.
光说理论不好理解,我们来举个例子:
每年年底的时候,我们都会做年度计划对吧?
但是我们做年度计划的时候,都会写些什么呢?反正我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没有章法。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张图,他们自己的年度计划分成了下面这样的圆盘:

你看,从脑子一团乱麻,想到哪写到哪;
到现在用一张图把自己的核心关键词在未来一年都计划起来,又直观,有不会有遗漏。
哪种更好?
我在学习时间管理的时候,也遇到相同的问题。
一提到时间管理,大家想到的是一大堆平时听说过的概念:
碎片时间,拖延症,早起,睡眠,吃青蛙,晨间笔记,习惯养成,专注··· ···
所以很多人学习时间管理的时候,就是东一下西一下,好像懂了很多,但是却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我自己也写过很多时间管理文字,也参加过很多时间管理的训练营。
但是我学习的也都是“概念”,而没有形成概念的链接。
知道我看到了纪元老师的一张图讲清楚时间管理的图。

4.
我最近在做职场的主题阅读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我作为10年的职场老油条,如果你现在问我,工作时间了该怎么去做自我提升,我一时还真回答不上来。
恩,不知道怎么学,就随便翻书吧,于是我把市面上所有的工作法相关的书籍都找了过来。
什么全日空工作法,万达工作法,丰田工作法,海尔日清工作法,华为工作法··· ···
各家都说自家的工作法好,有的从服务体验出发,有的从价值观出发,有的从细节出发···· ···看得我一团乱麻。
怎么办?
如果我把这二十几本书每一本的工作法的内容都记住,我觉得这至少要花我两三个月的时间——还不一定对我有用。
必须使用系统学习法:也就是先找到一个框架,然后再往框架里装东西。
这就跟盖房子一样,先要把房子的承重墙结构搭建出来,然后才是用砖头砌墙的过程。
这一本本书里的内容就是砖头,就是一个一个概念。
砖头盖不了房子,有钢筋混凝土的骨架,才需要砖头。
于是我找了一个职场老司机:秋叶大叔的《跟着秋叶学职场技能》。
他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框架,这个框架是阶梯式框架:

有了这个,接下来我再去看那堆跟工作法相关的书籍,我就可以知道怎么看了:
新人的时候,你们这些书都有什么好的观点呀?
成长期的时候,你们都有什么建议啊?
在职场中自我学习,和自我充电,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建议啊?
··· ···
你看,这样是不是很容易建立起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了?
5.
看完上面那节,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秋叶大叔的框架是不错,但是会不会太简单了?
难道我们去学职场技能的时候,都按照这个框架去学习吗?
当然不是。
框架这个东西,有很多种类型。
你打开PPT,就看一下SMART图形,你就知道了,其实我们描述一堆概念的关系的时候,是有很多表现的方式的。

框架也不只是从一本书中得到。
现实情况是,你可以从很多书中得到框架。
只要写书的人不是一个二百五,他在准备这本书的时候,就会把大纲写出来。
所以,拿我们刚才的职场主题来举例。
不只是《跟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里有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告诉你一个流程:
新手期-提升期-充电期-晋升期
《万达工作法》也有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是一个要素框架:
它按照每日的工作事项来的:做计划,开会,做项目,会客··· ···
哪种框架你更喜欢呢?
这得看你的喜好,当然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件事:一个主题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框架)去分析的。
6.
哪些渠道我们可以学习到框架?
简单来说,四个途径:人事网书。
书,我们上面依据介绍过了,我们看看其他途径:
- 人:
我有自己现阶段追随的知识导师:
我关注他们的文章,他们的课,他们的分享,他们的书。
李笑来,古典,吴伯凡,秋叶,萧秋水,成甲,黄有璨,Sclears,V先生,易仁永澄··· ···

我的朋友们也是我的学习雷达:
比如上周弗兰克在他的朋友圈晒了一张在刘润老师一天商学院课程PPT:个人商业画布。
我一看——我去,这事我在研究的啊,这个框架好呀!
以后写文章了个人品牌,我就可以这样多了一个框架可以组织我的内容来呀!

我的做PPT业务的朋友汤帅,有一天在群里分享他的业务,我一看封面,哎呀,这不就是个框架么?!
如果你要做个人品牌,你想下班后挣钱,你是不是就可以套用这个框架?

- 事:
在自己的工作中终结一些经验框架。
比如我现在熟烂于心的:- 5W2H
- PDCA
- 8D报告
- SWOT
- MECE
- 5S标准
- 人机料法环测
(看不懂没关系,后面的文章我们会用得上,你不用记住)
上面这些框架都是我在公司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学习到的一些框架。
这里面有很多通用,也有部分是专业领域的。
为什么有的人工作效率那么高,因为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
分析问题的时间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一般是80:20,分析问题靠什么,靠的就是你思考的时候,用到了什么样的工具(框架)。
- 网:
网络上怎么学习框架?
我如果想知道一个概念,以及这个概念一般出现在什么体系里面,我就会将这个主题词翻译成英文,然后谷歌搜索。
度娘搜出来的图片和谷歌搜出来的结果我就不放了,我们直接看结果:

当然,如果你还会使用Pinterest,那就更好了:
你要了解的这个概念一般都会出现在很多优质的[信息图]里。
什么N招搞定xx啦,N个步骤学会xxx啦,xxx的N个核心要素啦。
人家都用一张一张图片做好啦。
(暗黑技能:实在写不出文章,你可以找这些图片,然后翻译一下,加一些自己的案例,绝对是一篇优秀的干货文章)

小结:
碎片化的学习状已经是一个标准生活方式了。
我们今天聊了什么是框架思维,它有什么好处,我们又可以从哪里学习。
我们着重讲了在阅读中学习框架的方式。
相对于参加培训、听课或者上网,阅读更加便捷(看序言和目录就行啦)。
更重要的是,当你针对一个“概念”进行很多本书的阅读的时候,你看待一个问题就多个维度。
比起知道一堆能随时百度找出来的“概念”,多维度的框架思维,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啊!
下次再看到一些概念,或者一些培训课,你要想象你就是《权利的游戏》第七季的龙妈。
站在框架地图前面,一眼看穿各种概念的链接关系,然后酷酷地说:
我们开始吧?

我是彭小六,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启发。


网友评论
知识是点
点有很多
每天网传
很多个点
学习重要
教知识点
如铺路石
点点必要
点很重要
但得引导
错了方向
谋害担当
各自为战
一盘散沙
绝难做大
肯定后落
关键紧要
一统中央
为民担当
明清方向
个人成长
就像个点
自我实现
如同个面
思维像面
运用像面
相比自己
家庭是面
职业是面
我是个点
服务华夏
一个小点
框架思维
提法真料
要有架构
填知识点
逐渐丰盈
砥砺续行
个人成长
关键要方
先要架构
是真的吗
没知识点
何谈架构
切莫挣辩
哪个为先
如同争论
鸡生的蛋
蛋孵的鸡
没有必要
祖宗厚道
水平实高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点外有点
面外有面
相比人类
你我是点
相比地球
人类是点
比太阳系
地球是点
……
循环往复
好多个圆
螺旋上升
想到了啥
双螺旋构
遗传基因
大道相通
就那个圆
阴阳和合
至简家园
我 看着她
家 隔层纱
她 看着我
思 想再见
以下是网易公开课及自己走过弯路整理实践的...
最后带着问题请教这个领域的人,前面是建立自己的框架但没见过接触过的东西自己理解多少都有些偏差……
找出自己不清楚 困惑的 不确定的 的问题请教别人,因为真的不懂是什么问题都提不出的,而回答问题的人不是绝对高手也是你问到了才想到具体场景问题及经验,建立自己的理解框架找有经验的人探讨修正再重复练习就差不多了……
当然你这少了请教有经验之人 这个更直接更系统全面梳理提纲,帮你消除理解跑偏进入误区的地方 及相关实际的经验,因为有的东西没经历过永远没有那种体验的,文字承载的信息还是太少,实际出的问题然后拿出方案解决才是经验丰富的黄金之处……
还少了将自己的观点讲给自己或别人听,来验证你到底掌握了多少,能将一个难题说的别人通俗易懂,只能说明自己真的懂了
给六叔普及: 秘密男主是忠武路A咖,他拿捏的挺好,我们分析电影人物形象的时候他可不是面瘫男。
不好意思,班门弄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