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臣子都没能善终,文有商鞅、文种、李斯、晁错、刘伯温等,武有韩信、卫青、岳飞、徐达、袁崇焕、年羹尧等,就连因招贤纳谏而闻名史册的唐太宗后来也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诚然,如果遇到一个阴险毒辣、小肚鸡肠、记仇记恨、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的主子,如勾践、刘邦、朱元障、洪秀全之流,建议尽早另谋高就,就像范蠡帮勾践建立霸主地位后毅然离开,弃官从商,保住了性命;就像汤和在朱元障称帝后主动请辞,最终在朱元障发动的一系列各种冤假错案中幸存了下来。这都是因为范蠡和汤和深知主子的品性,在平定天下后马上审时度势,很快调整心态,舍弃了他们本应享受的荣华富贵,最后不仅青史留名还得了善终。
相比范蠡和汤和,文种、徐达等人就太傻太天真,就连聪明、谦和如刘伯温也期望解放之后自己还能为江山社稷做点贡献,即使不争功,不求利,一心只为朝廷分忧,却还是无法令朱元璋放心,于是他利用了刘伯温与李善长等人的矛盾,放任胡惟傭下毒害死了刘伯温,让人无不扼腕。
幸而像朱元璋之流的极品太祖在中国历史上只是廖廖几人,估计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才会遇到他,更多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政治家——有宏图大志,也想干点事情扬名立万,却又有各种顾虑,对臣子有所猜疑和防备。
能做到皇帝这个位置的大都是权力的奴隶,无数人为了保住屁股底下的那张椅子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连父亲、兄弟、儿子等血亲都能痛下杀手,外人对他们来说更加不过是一颗达到目的棋子,即使这个外人为他抛头颅洒热血,两肋插刀,但经过时间的冲刷和权力的侵噬,他们的感情会被蚕食,取而代之的是对权力无尽的追遂。
这种人是很难改变他的,要想好好地活下去,就只能改变自己。
对于为人臣子的处事之道,历史也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郭子仪。
郭令公平定了安史之乱,收复了长安、洛阳,可谓是战功赫赫,同时他手握重兵,官居要职,但他并没有居功自傲,反而处处小心谨慎,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即使有奸人针对他、陷害他,他也不打击报复,以诚感人。郭令公数次被贬,也不抱怨气馁,而是随遇而安,待朝廷需要他时,又挺身而出,从不耍大牌。可见郭令公的心胸之宽阔、为人之厚道、处事之谨慎,也正因为郭令公的这些优秀品质,让他和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几位皇帝都能和平共处,历史上权倾朝野而朝不忌,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的也只有郭令公一人!最终郭令公以80多岁的高龄寿终正寝,给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划上了完美的句号,给后代竖立了典范!
我们从郭令公身上可以学到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别把自己当盘菜!
很多有能力的人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太把自己当盘菜了,因为有能力,这样的人普遍清高、自傲,不屑于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事,更有甚者根本不把顶头上司放在眼里,认为自己能力强、技术硬,领导做出的成绩都是仰仗着他的功劳,所以对上司多有轻视,觉得没了他就玩不转了。韩信、岳飞、袁崇焕、年羹尧等人就是犯了同样的错误,以至于身家难保,但是别忘了,唐僧再无能,他也是齐天大圣的师父,是观音菩萨钦点的取经人,他有紧箍咒作为指使孙悟空做事的法宝、上面有保护伞罩着,即使孙悟空再大闹天宫,到后来还不得规规矩矩地保护唐僧前往西天。
有骨气不是坏事,但凡事皆有度。
现在中华文明正在经受西方文明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思想,比如儒家提到的君臣关系就在逐渐改变,但毕竟五千年文化的沉淀让我们骨子里还是有一种阶级观,别以为现在提倡思想解放、民主自由,就可以直来直去,跟领导拍桌子,即使表达自己的意见也需要注意场合、留意接收信息的人是否能接受。
对上司要做到应有的恭敬,但在一些能干者的眼中,上司是靠着拍马屁、有后台才当上的领导,可别忘了你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他手中,你的薪资、职级、职业生涯的发展都由他决定,除非你家庭条件优越,不差钱儿,有“大不了老子不干了!”的底气,那你可以不把上司当回事,否则都要戴着枷锁跳舞。
这不是教你人前背后两张皮,眼睛瞅上不瞅下,而是和每一个人都应该搞好关系,就拿郭子仪来说,与他同朝为官的还是一个叫卢杞的权臣,此人为人阴险奸诈,忌贤妒能,先后陷害了杨炎、颜真卿等人,是唐朝中期有名的奸相,然而卢杞在历行打击报复之能事时,却从来没有动过郭子仪,相反对他很是尊敬,原因是卢杞在还没有得势,官位比郭子仪低很多的时候,郭子仪就对他以礼相待——有一次卢杞去拜访郭子仪,因他身材矮小,长得奇丑无比,心理极其自卑,而自卑的人通常都很忌讳别人笑话他,也很容易嫉妒别人,所以郭子仪在卢杞来之前就把名贵的家具都撤了下去,连家人、奴仆都统统回避,以免他们嘲笑卢杞的身高长相,引起卢杞的怨恨。卢杞来后郭子仪亲自隆重接待了他,给卢杞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当时郭子仪已经权倾朝野,却依然如此重视一个小官员的感受,想他堂堂郡王、官居要职、手握重兵,还如此居安思危,怎能不获“圆满将军”的美名?
郭子仪最难得是他跟了四位皇帝,虽然其中有升有贬,几经沉浮,但他和他的上司们相处都还是很融洽,尤其是肃宗、代宗当政时期,宠信权臣、宦官,远贤臣而亲小人,对大臣多有猜疑,郭子仪也被闲废了多年,当时是由与他齐名,同样战功赫赫的李光弼主事。
与郭子仪宽厚、忍让、谦虚的性格不同,李光弼为人严肃,深沉刚毅,个性极强,因此,他治军颇严,部下畏惧,这种性格经常得罪人,往往令人难以与之相处,所以李光弼与当时极受皇上宠信的太监鱼朝恩、程元振的关系极差,尤其是鱼朝恩,他在皇帝面前中伤过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也因为这个奸邪小人吃了不少苦头,但两人对待逆境的态度截然不同,也致使他们的结局迥异。
先看看李光弼。
代宗即位后,继承了他老爸肃宗的优良传统,继续宠信阉人程元振、鱼朝恩,以致这两个心理扭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之辈继续左右朝纲,而且两人皆与李光弼不协,并不断对李光弼进行中伤。在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遭程元振谗言被杀后,李光弼更是深感畏惧。在这种情况下,一代名将、执军法如山的李光弼自镇临淮(徐州)后,竟不敢入朝。
763年十月,吐蕃军攻陷长安,即位不久的唐代宗仓皇逃至陕州,诏令李光弼勤王,但他因惧怕遭鱼朝恩等人陷害,虽拥重兵不敢赴援;代宗返回京师,任命李光弼为东都(洛阳)留守,以观察其意向,李光弼仍以就江、淮运粮为由,领兵返回徐州,拒不就任。李光弼历来治军严肃,发布命令时,诸将不敢仰视。但由于李光弼处危疑之地,朝廷屡次征召,他皆拥兵不敢入朝,诸将对其做法极其鄙视,因此日益不听指挥,李光弼从此失去了往日的威严,于是羞愧成疾,于764年卒于徐州,时年57岁,谥曰武穆。
手握重兵,又不听领导指挥,让你勤王你不去,叫你留守你也不来,这是想拿花样作死大赛冠军的节奏吗?幸好这个李武穆很自觉地郁郁而终,否则其结局肯定不会比岳武穆好多少,换作谁是皇帝都会把他弄死。
反观郭子仪。
大家都知道皇帝最怕的就是武将造反,鱼朝恩知道皇帝的软肋,数次诬陷郭子仪谋反。与李光弼的拒不入朝不同,不管郭子仪在什么地方,只要接到皇帝命他回朝的诏书,必定“朝闻命,夕引道”,日夜兼程,屁颠屁颠地跑到皇帝跟前,认真汇报思想工作,再跟皇上掏掏心窝子。皇上一看,这不像是要谋反的样子啊?害老郭这么大把年纪还大老远地跑一趟,皇上心里也过意不去,给点金银珠宝犒劳一番,算是路费吧!几次下来,皇帝一算帐:“妈蛋!再召老郭入朝几次,国库就只剩下耗子屎了!”后来谁告郭子仪谋反皇帝也不信了,这就是功盖天下而主不疑。
鱼朝恩等权宦的中伤、诋毁、谋害并没有因为皇帝对郭子仪的信任而终止。767年12月,鱼朝恩指使恶徒盗掘郭子仪父亲的墓,挖人祖坟这事即使放在现代也是不得了的奇耻大辱啊!更何况是在古代?鱼朝恩的恶劣行径连代宗也惊动了,代宗担心郭子仪以此谋反,很快召郭子仪入朝,试探他。
此时郭子仪手握重兵,又是受害者,他完全可以站在道义的至高点上参鱼朝恩一本,相信只要他向皇上哭诉,要求惩治鱼朝恩,代宗也不可能不同意,但郭子仪并没有冤冤相报,反而尽力把大事化小,回禀道:“我在外面打仗也做过挖别人祖坟的事,这是我的罪孽,是上天对我的惩罚,与他人无关。”(原文: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人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
769年正月,贼心不死的鱼朝恩邀郭子仪去章敬寺意图不轨,宰相元载得知后,暗中派人告诉郭子仪。但郭子仪不仅如期赴约,还仅带了家僮数人随从前往。鱼朝恩见郭子仪随从甚少,很是惊讶,郭子仪就把所听到的事如实相告:“我怕你以后还要费这些心思,就帮你一把啦!记得好评哦亲!”(原文:恐烦公经营耳)。终于,郭子仪混身充满的正能量感动了坏事做尽的鱼朝恩,他眼泪鼻涕一大把地拉着郭子仪的手说:“真心给大爷跪了!”(原文:非公长者,能无疑乎!),从此鱼朝恩再也没有找过郭子仪的麻烦。
从与鱼朝恩的数次交锋中也可以看到郭令公的人生智慧,也难怪他权倾朝野却能享尽福禄寿。
所以做人千万别把自己当盘菜,就像韩信当年可以忍得了跨下之辱,却无法在走向人生颠峰的时候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不恰当的时候向上司提出了强制性的需求,在国家统一后也没有察觉上司刘邦的心理变化,更没有对当下时局清醒的认识,最终落得悲惨下场。
也难怪,天天有人在耳边夸你能干、英明,很多人自然而然也就自我膨胀起来了,但这个时候头脑更需要保持冷静,对方夸你不见得就真是为你好,更何况嫉妒是人的本能之一,所以更需要放下身段,低调行事。只要为人时时谦恭,不自视有才,倨傲无礼,凡事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只要你的上司不是朱洪毛这样的暴君,相信在职场、官场中都能游刃有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