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感觉:新的想法和既定的思维模式有一些碰撞,当然按照以往经验这是从陌生到熟练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比较短暂的阵痛期,这个时期你会对原先的逻辑、知识产生质疑和不可名状的被欺骗感,原先坚信的概念、理论被毫不留情得排倒在岸边。换个角度来想,这也就是成长的意义,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似乎可以拥有无限的成长空间,我想即便是在暮年也一定是有提升的空间,之所以愿意选择去追求突破自我是因为我发现之前的自己是多么幼稚,唯有感悟、学习、思考可以帮助自己做到更好,而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和自己和解后,那些曾经秉持的想法确实够怪诞和莫名的悲壮,那会儿格局小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784839/633baef716cb5e97.jpg)
看清自己后再看世界,专注对的事情
我们经常可以从微博、头条、新闻看到社会山一些负面消息,可扪(men)心自问我曾经甚至现在是否也会犯同样的错?比如看到贪官的消息后普遍认为官员忘记了责任,套用蜘蛛侠叔叔本·帕克的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可当下多少人去竞争公务员岗位?我相信里面总会有一部分人并不是为了岗位的神圣职责才选择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报考。另一边读过书却没有读懂书的人会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指指点点,有些案例可能是命中了要害,有一些并不合适。没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就没有足够的判断下定论的资格,这也是舆情经常会被反转和多次反转,我自认对事物的认知非常浅薄远不及皮毛的程度,所以面对这种事情我都需要保持客观不能轻易下结论,人生在世这么点时间不如投入精力在看书、学习和思考上,唯有充分的思考才能帮助自己理解深层的因果。
人生需要经历和感悟
书面上的知识虽然丰富却不够鲜活,屏幕上的声色虽然精彩却不够深刻,唯有出去走走真实去体感下这个真实的世界才能让人流连忘返。理论和实践其实是认知事物的两种方式,可以说理论更像是预习以便于我们更好了解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实践也是认知实物的一种手段,可以用作校验和生产应用然后又以数据的形式转化为新的理论。大美山河还是走过才能体会到真切的自然之美,淳朴人文还是得看过聊过才能让人更加笃信善为人之本。四处走走之后那些缠绕在身边的噪音似乎也有一些幼稚反而显得挺淳朴。生活中总是给我们成长的机会,好多事情书上都不会教给你,视频里还有可能带偏你让你的思维更是被局限在一个地方,你要做的就是权衡而非轻易逃避。没错这是需要勇气的,可要是成长总是轻松和愉快的谁还愿意故步自封。
![](https://img.haomeiwen.com/i20784839/13d18d5b4191d545.jpg)
时光荏苒,仅管活在当下
能留在印象里的画面并不多,但最不经意见近看到钱学森钱老之子钱永刚个人传记时我一下子陷入了沉思,一方面视频中钱永刚无论是自信、谦和都秉承了钱学森钱老的个人风格,而让我更感一些痛苦的是时间好快,因为只要看过叶永烈叶老写的《钱学森传》或者陈坤主演的《钱学森》电影都出现过一张照片,其实在叶老的《钱学森传》中有大量的照片,而其中有一张让人特别揪心和欣慰,那是在快80年前的1955年拍摄于邮轮上的全家照。钱老历经重重阻碍终于在周总理的帮助下成功返回了祖国,在这张珍惜的全家照中我们可以看到钱老欣喜之情以及疲倦,而照片上的钱永刚还是个7岁的男孩。时间分毫不让人有停息的机会,要停息规整也需要消费时间,可我们又几乎把大部分时间投在让人疲倦的事业和缓解疲劳的消遣中,于是我们进入了世界的时间轴,又于是我们从连续的时间轴线上消失。投入工作的时间多了家人和朋友就会疏远,沉迷于玩娱后事业学业就需要花更多时间修复,好在我们尚有时间去完善认知和设法想出更好、更高效的方法处理事物。
![](https://img.haomeiwen.com/i20784839/7cdb510df986ef50.jpg)
不怕问题多,就怕没问题
我一直认为国内做产品会更容易成功,因为人口多众口难调要满足的需求太多了,但其实是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应用场景,就拿数据产品来说业务诉求一定是有相似和不同的,越浅显的需求越大,最难的是联系到业务场景的独特计算口径和对应的分析方法。数据产品会不断否定自己然后完成迭代,能实现用户增长和价值升级。最终也许会变成水电煤一样成为每家企业运营工作中补课获取的部分。无论是实体服务还是做产品都可以尝试接触客户和客户多沟通避免跑偏,即便偏了也不用太担心,因为时间总会提醒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