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华文学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 吉山比尔 | 来源:发表于2021-02-14 08:25 被阅读0次

    纯粹的自然而然的美,而没有人情赋予其上,这种美便缺少了一些灵活与意蕴。一种美,因为折射出人的情感,从而走向了至美,让人流连忘返,入其中而“乐不思蜀”。

    美感,来自真实,一种朴素语言描绘的真实,方才有代入感,让人彷佛身临其中,情有其感。能将读者感同身受的美感,方才是大美,大美生于朴素与简单。美感来自纯粹,如果加入刻意的修饰与装潢,便有了情感上的疏远。

    这种美感的感受,亦是需要一颗简单、自然与柔软的敏感心,方能捕捉到并描绘出。这种美感,亦是需要有一种精神与性情,恰恰温和了当时的境界。这种美感的享受,便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他便是元丰六年的苏轼。此时,苏轼身居黄州,已经因为“乌台诗案”而贬谪此地有四年。

    同在元丰六年这一年,张怀民亦被贬谪到黄州。两个在官宦之路上,遭遇相同的两人便走到了一起。而张怀民是一个性格倔强之人,亦是一个自制力很强的人,苏轼与之交往甚是投机与和谐,遂将其引为知己好友。

    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因为当夜月色清亮如水,难以入眠的苏轼,索性便起床前去找张怀民,便有了属于二人最美的夜游,便有了让人羡慕不已的《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本要解衣睡觉,这时如洗月光,悄然通过窗户洒入房间,让房间内顿然有了清明,寂静与惬意。在这一片的寂寥里,竟是让我浮想不已,难以入眠。我耐不住脉脉含情月光的诱惑,萌生出了出去享受一番这月色的浪漫与神秘。

    这等的美好,这等的惬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可惜身边没有能与我默契望月人,我便想到了住在承天寺的张怀民。与张怀民同游于月光之下,观赏明夜之美好,定是一番自在与随性。

    找到张怀民,他亦是尚未入睡,我们二人便是一同散步于庭院之中。庭院里盛满了月光,月光如水一般的倾注在地面,这个院子便成了一汪的清溪水池,时而散射着闪烁的光芒,时而清澈透明的望见水中模样。

    那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时而摇摆不定,时而挥动荡漾,缓缓而舞。看着如此的美好,让人情不自禁触摸而感受它的轻柔。行走在庭院之中,身心感受着空灵而坦荡的意境,心便飘飘然欲醉了。

    徐徐清风吹来,耳旁边有着清脆的竹子声,有着高深的松柏声,而那水中的藻与荇菜亦是舞动的急匆。此刻,我才意识到,原来那妩媚的水草,竟是竹子与柏树的倒影呀。那清纯的月光,竟是把它们的影子画的如此的动人。

    月夜处处有,但这种美只有清淡高雅的人才能欣赏;一种美,只有被人欣赏了,才能不辜负这美哉天地的月夜。竹柏处处有,但它们动人心魄的倒影只有精神高尚静雅之人才能欣赏;一种风骨,只有君子相惜,才能感天动地。

    虽身处官宦场,却被贬谪该处,无以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无有太多事物处理,我们便成了“闲人”。在这尘世,如此美好,如此的温情,如此的景致,也只有我们两个“闲人”方能享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重复读此句,总会想到一句话:“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

    望着窗外的月,也许它曾经照亮了苏轼与张怀民同游的夜晚;望着窗外的月,虽是清亮、静雅,但却找不到苏轼感受的那一份情趣。也许,我们缺少了一颗感受自然的心;也许,我们缺少了一颗感受美感的心;也许,我们缺少的是一份精神,一份心情,一份发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fy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