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今之变,守文心以正文风,再现千年文章古国之风范。
究天人之际,循文阶当广文路,重建当代语文教苑之品格。
观“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文心·文阶”教材习作教学高峰论坛之感(一) - 草稿这个印在我们参会指南首页的话语引发了我的思考。
何为文心?
正如张晨瑛老师而言:文心是指孩子写作的认知心理。不同的文本可能需要孩子达到的认知是不同的,写作训练点和学习目标也不同。
何为文阶?
也就是教师在在教学过程过程中,会创造台阶,让学生沿着支架与台阶去攀登,教学是老师搭建台阶,学生一层层攀登台阶的过程。
在这一主题的指引下,本次习作展示课共围绕描写类文章、想象作文、说明文以及实用类文本几个方面展开。
一:描写类文本
描写类文本的展示主要包括王崧舟教授执教的《花开自在》,吴勇老师的动作描写指导,罗才军老师的描绘一种喜等。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王崧舟教授的《花开自在》,这节课旨在通过写实和写意相结合,写出花开的外形之美和性格之美。课一开始,王教授就让孩子伴随着轻柔的音乐以及他低沉而温和的声音展开冥想。整个过程十分安静,孩子们闭着眼睛静静地思考,想象着那朵开在自己心头的花。
接下来,王教授让孩子把这朵花的名字写在了自己的作文本上。(定题)
然后,他一连提问了四个孩子关于这花的颜色、形状、姿态、味道以及这花和孩子之间的关联。孩子的思维充分打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花之形”这部分的写作,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在孩子写作的过程中,老师在不断密切地关注着每个孩子的作品,并给予恰当的点评,一则激发了这个孩子的写作信心,二则给了其他孩子写作启迪,在老师巡视的过程中,优秀的作品已经被老师所发现和标注。
“花之形”这一段落写完后,优秀的可以值得借鉴的那些作品王教授让他们一一进行了朗读展示,并由其余孩子做点评,点评结束后,所有孩子再次进行习作修改。(我觉得这个过程特别重要,文章怕读字怕挂,孩子会点评别人的作文了离自己会写也就不远了,在生与生,师与生的碰撞中,或许思维的火花会再度迸发。孩子也有了成长的空间)
观“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文心·文阶”教材习作教学高峰论坛之感(一) - 草稿接着是“花开有情”段落的描写,也就是写花的性格之美,这对六年级的孩子而言还是很有难度的。王教授对这段的处理非常值得借鉴,他结合课本内容,以陈慧瑛的《梅花魂》、冯骥才的《无名的小花》、以及席慕容的《白色山茶花》为例,提炼出可以概括这些花的性格的语言,让孩子以这些独特的花的身份自居,反复朗读,感受这些花不同的性格。最让人佩服的就是王教授创设情境的能力,他在文本的基础上,不断创设,不断生发,不断追问,看似纷繁,其实不断在强化这花的性格,达到了“一咏三叹”的效果。在这不断的创设情境中,孩子们逐渐理解了每朵花的精神,自己心中那朵花的独特或许也有了答案。
观“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文心·文阶”教材习作教学高峰论坛之感(一) - 草稿王老师接着说:“我想,你喜欢的那朵花,一定也是有性格的,是吧?你也来写一写吧。”
他给孩子们出示了一些参考词语,配着舒缓的背景音乐,整个写作过程约12分钟,老师继续巡视,继续寻找优秀习作的诞生。
周而复始的写作展示,这次展示,王教授刻意选择了一些新的作品,或许是想让更多的孩子融入课堂吧。不得不说,经过这样的深入指导,孩子们呈现的作品无不让在座的老师折服。一个令我印象最深的孩子在写玉兰花时写到:玉兰花是矛盾的。它的香味极不容易让人发现又沁人心脾,外形不惹人注意,却既素洁又艳丽,和谐而不突兀。(大体如此),其中或许是得益于平时的积累,更大程度上和王教授的启发引导是紧密相连的。王教授评价:矛盾的高雅,高雅的矛盾。真是极为恰到。听这样的课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啊。
最后一个环节——“花开有道”
“每朵花,无论个性如何,总有凋零的时候,当它们消逝的时候,孩子们,那时,这朵花还在吗?”王教授问孩子们。
这个问题并不着急回答,王教授继续引导孩子放松身心,闭上眼睛,伴着轻音乐开始冥想——你想对你心里的那朵花说些什么。
孩子的回答虽无华丽的辞藻,却非常真实动人。
课件最后呈现:
一朵花,就是一个灵魂。
当我看花时,花也在看我。
我看见了一朵花,我也看见了一个如花一样的灵魂。
那一刻,花就是我,我就是花。
整个课长80分钟,听课老师依然十分沉醉。
王教授自评:词语破裂后,世界会空无一物,写作的技巧背后,重要的依然是灵魂,道术不二,我们都是精神的流浪者,通过文化习得,我们忆起自己的家园,并借由文化之光,照亮返乡之路。
或许他也是在通过这节写作展示在告诉我们:写作除了技巧外最重要的是真正触动灵魂的感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