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前天跟老二大闹一场和好以后,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可能亲子关系跟夫妻关系一样,吵架也是调剂品吧。
今天收到了学校寄来的MAP测试成绩。美国学校每个学期都会有MAP®(Measures of Academic Progress),是一种基于网络的电脑自适应测试,它基于每一名受测者的学业水平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测试体验,准确地评价出每一名受测者当前的学业水平、确定其学习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域;
由于MAP®测试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采用的是一套稳定不变的评分体制,该测试可以用分数(RIT值量表)直观地反映出受测者的学习成长轨迹,准确地评价出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的学习进展情况。相较于传统测试,MAP®测试能够让测试数据最大化地发挥其效果,让教师、家长和学生真正能基于测试数据帮助学生进步。
老公打开老二的成绩单,脸色都变了,我一看英文和数学都退步很多。老大继续保持稳中有进步,我又禁不住比较。可能是因为前天刚大闹一场,我和老公都比较平静,把老二叫过来看她的成绩单,她没有说话。
老公对老二说,你应该知道你为什么得到这个成绩,自从在家上网课以后,玩的时间要比学的时间多,阅读也少了很多。我们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你,首先你把ipad交上来,要严格控制每天使用时间,数学我可以帮你补习,阅读就让妈妈帮你吧。
我心里想,幸好前天大闹一场,要不然今天就是暴风雨了。我跟老二说,我们不会骂你,成绩没考好也不是坏事,说明你需要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我们帮你一起努力做得更好,只要你尽力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虽然老二考试成绩让我心里有点堵,但是我还是学习作为观察者来看待我的情绪,不要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觉得天塌了, 对老二失望,或者对她全盘否定。
上周教会一位兄弟分享他来美国学习工作的经历。他是一位地道的北京小爷,家里条件不错,但是不爱学习,喜欢玩游戏打麻将,高中浑浑噩噩,毕业考到北京联合大学,熟悉的人都知道那在北京是比较差的学校。
到了大二的时候,他突然觉得不能再继续厮混下去,开始努力学习了,成绩一路直上,毕业的时候因为英语好去了一家有名的广告公司,做得非常不错。工作几年之后决定考GRE托福出国留学,考上了Top 50学校 MBA还是全奖,毕业以后留在美国工作,一直做到公司总监。在40岁的时候作为文科生突然又决定从头开始换到感兴趣的机器学习行业,而且越做越好,这就是内在驱动力的力量。
昨天看到原武汉新东方校长李杜的文章,他原是武汉大学英语老师,后移居香港现定居英国,教育领域创业。他以前并不是一路开挂,在高中时因家庭变故情绪受影响,浑浑噩噩,成绩陡降,自暴自弃,让他意外成了应试体制的落网之鱼。他不再关注学业和成绩,在读闲书和踢足球里寻找寄托。在他身上,“玩物丧志”,起到了疏解心理压力的正面作用。
回想起来最不堪的高中生活,留给他两大人生财富,一是读闲书,二是对运动的痴迷。在后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的,不是他的学业和学历,而是读闲书和运动带来的个性、心境、气度、视角、格局,表达能力、移情能力、排遣情绪能力、对生活的热爱,等等。
小时候玩够了,玩透了,长大后反而能主动求知,终身学习。相反,在该玩的时候,学业压力过大,高考之后,书撕得雪片纷纷,意味着彻底放弃,不复再有学习的动力。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几十年过去,他仍然没有冲刺的资本。各位焦虑的家长们,你们孩子才几岁?就赶着逼着他们,做最后的冲刺?
曾有家长切切地问李杜,教育要静待花开。到底要等多久?他说,“待”就是了,是花,总会绽放;不是花,就祝福他枝叶常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