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也被安利过】
先前人们常说的,“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现如今不仅道路多了通了,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开始接触更多的领域,方式五花八门,即便是读些通俗读物入门书籍,也姑且可以算作又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不是打广告日常通勤一份子,挤地铁挤公交的时间你都用来干嘛了?早上出门刷朋友圈?工作间隙累了和好友聊聊天?晚上下班累极了也不忘点开淘宝天猫唯品会...?总有人还过着“腐败”的生活,就像总有人在不断充实和沉淀自己一样。
我喜欢听歌,不可否认。但是最近竟然有点爱上了听音频。从喜马拉雅FM到荔枝FM到【得到】,可能你也被安利过,点开过,试听过,而我似乎有点喜欢上了这种"被灌输“的感觉。
然而听到的东西越多越泛,终究是别人的,若是对其中某些有过切身体会,才是实实在在自己的。
【个人观点】
1.在吵杂点的地方写作,效果更好?
恰巧,我在敲下这篇文字的时候,舍友实习回来了,从门口就开始叫嚷着似乎迫不及待要"分享“些什么。我被迫停下来很久,回头再敲,找不回刚开始那种感觉了。
题外话。
我所理解的"吵杂的地方",绝对不是说在宿舍在教室之类的地方,最好是在咖啡厅、人来人往的书店、一个人在外就餐的时候...都好。那些喜欢背着电脑去星爸爸"上班"的人,我现在基本能理解了。一来,在宿舍这类人比较少的地方,舍友们的交谈和各种日常噼里啪啦的声音,最多称之为噪音,吵杂都算不上。不断有噪音飞入耳中然后阻隔思路的过程,难免让人产生想要刷门而出的冲动。
其二,太安静的环境也不建议,就好比,你做好了所有准备,搞足了仪式感,才缓缓蕴育着思路准备成文,这时候但凡一点杂音就可以轻而易举打断你的思路,甚而仪式感都荡然无存。
【其二】的观点是别人的,我整合过,有点道理。而类比到自己的生活中,有一天晚上,我突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生来怕吵,特别是别人的唧唧喳喳。自早起晨练以来,开始有规律得调整入睡时间,开始十一点钻被窝。然而宿舍生活大致如此,总有些人娱乐尽兴才想起睡前要洗澡。几乎都是我朦朦胧胧要睡觉了,还有各种不间断的洗澡声吹头发洗漱洗衣服,甚至交谈玩笑。
舍友不全是朋友,秉承着以和为贵的原则,在尝试努力建议仍旧无果过后,我开始睡前带上耳机,倒不如听点喜欢的东西再睡。
于是,每次设置定时关闭音频,第二天早上醒来翻看听过的记录,全然不知道自己听了多久,后面听了些什么,便睡着了。
奇怪,同样不是安安静静的环境,为何在这两种情况之下结果全然不同?
或许我的这件小事,之于这个观点,就是这么个道理。
太想在安静的氛围中睡去,反而更容易被一点小吵小闹惊醒。而若是一开始就包围在均匀的某种频率的声音中,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入睡。
可能是偶然,可能你不是。人各有异。
2.油价下跌的时候,你就能省钱了吗?
很多通识经济学门外汉入门读物都有提过一些看似很高大上的概念,什么“时间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效应”、“心理预设预算值”....(非金融专业,说的不是专有名次哈)
油价下跌的时候,可能人们就觉得,可以用高一档次的油了,于是每个月的油钱仍旧没有太大变化。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好似生活质量都提高了呢,开得起好车的同时,还加得起好油。于是得到了自我满足。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一个人的“心理预设账本”在那里,即便外界有着什么样的改变,自身都会有相对应的措施,维持这种平衡。说白了就是,该花的钱,你就很难存下来。
同理,金钱如此,对我来说,之于时间也是如此。
曾把很大很大一段时间放置在和朋友的闲聊当中,每天捧着手机敲个不停,可谓一日三餐配着微信就餐。后来越来越感受到这种生活方式的腐败,好在也做了调整。
朋友常联系,人之常情。但是大可偶尔直接拨通电话或是约出来小聚,而不是每天在对话框里嘻嘻哈哈。和朋友聊过后,决定改变一下先前的方式,不再每天捧着手机当宠物。至少,不做聊天平台的宠物。
时间花在别处。即便同样捧着手机,却不再是单一“临幸”微信,开始解锁越来越多有趣的app,了解更多外面的大世界。
我以为,是会这样的了。
其实,只有稍微做一下时间管理和复盘就发现,刚开始的时候,之前用来和朋友打字聊天的时间,放在现在,即使一部分用来看看别人分享的好文章好风景大世界等,仍旧有一部分不知去了哪里,无根可循,好像得了间歇性失忆,就是不知道做过些什么了。
现在想来,大概是我的心理【时间预算账本】没有更新,仍旧保留着先前的习惯。该被浪费的时间,就利用不起来。
找到了问题源头,要做出调整就没那么难了。
早前看完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至今未把心中所感保存下来。提上日程,时间和金钱一样可以挥霍可以攒,不过取决于自己。
给你给我一个晚上分享两个体会配了三张图敲了近两千字又到了十二点。
该去睡了。
每天汲取知识的养分,需要打磨和分享。
网友评论